跳过导航

“中国历史上白银问题” 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硕果累累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耿昇研究員致歡迎辭

由澳门基金会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合办的“中国历史上白银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於4月27日及28日举行。

研讨会於27日上午9时在澳门科学馆会议厅举行,出席会议的主要嘉宾包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黒田明伸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万明、耿升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副校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王文成副院长,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金国平研究员,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刘光临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汤开建教授,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林发钦主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李毓中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等。

研讨会首先由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耿升致欢迎辞。吴志良表示,澳门早期作为白银的最大集散地,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直接影响,白银的大量流入既促进明朝财货制度的变革,也可能加速明朝的覆亡;及至清朝鸦片战争后,白银的大量流出又导致清王朝的财政破产,故此有需要在学术上深入探讨,探索个中规律,从而为处於发展十字路口的全球经济和正在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特殊和现实的学术支援。

耿升在欢迎辞中指出,广州和澳门是中西关系和中西贸易的前哨港,其编织出的国际贸易网,既促进白银货币国际化,又缔造出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中外对白银需求增长既导致各国为此发生争夺战,又成为彼此贸易的新动力。后来由於中外贸易极不平衡,导致西方向中国输出鸦片,使中国的白银流出,中国亦从此步入衰落。因此,掌握中国历史上的白银问题,能解决中西关系史中的诸多疑难和问题。

会上共发表15篇论文,分别充分运用中国、葡萄牙、西班牙和日本等地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最新的研究和考古成果,尝试解答中国历史上与白银贸易有关的各种问题,例如犹太人在东南亚的贸易概况、外地白银对中国经济的实质影响、广州和澳门在国际白银贸易的角色、海陆丝绸之路对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白银储备对中国经济和财政制度产生的影响等,讨论气氛热烈。

与会者尤其认为,白银促进中国的货币经济化,与全球走向近代的历史发展方向一致,中国在起初曾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建构进程,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与会者同时提出,日后可建立结合国内外研究力量的网络,共同研究和厘清有关历史上白银贸易的重要问题,既填补历史空白之余,亦希望以此作为弥补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足的突破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院万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次会议成功举行,与会者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突出了白银输入、白银数量、白银货币化和白银国际化的问题,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可为日后进一步整合和深入研究提供条件,更为推动澳门学的学科建设,以及突出澳门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与会者一行尚参观同善堂、草堆街80号、基督教坟场等历史建筑及遗迹,以及由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委托法国文化推广办公室举办的“古‘金’中外——黄金艺术珍品展”。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