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特区政府二○一八年施政重点 — 二. 加快各项城市建设


(一)完善应急机制,强化公共安全

落实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把居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结合、日常预防与应急处理结合的机制;强化高层统筹指挥,部门协同行动;着力制度建设,资源投入,配合短中长期措施,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短期措施:各部门启动编制应急行动预案,为制定整体应急行动预案作准备。设立民防及应急协调的专责部门,主要职能是承担统筹防灾减灾常规工作,包括民防综合演练、全社会紧急应变和安全意识教育、防灾减灾必要的物资管理、避险安置中心等。

完善风险管控和危机应对的法律法规,重点修订气象警报方面的行政法规,修订台风和风暴潮的等级划分,提升对台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

以综合治理模式,改善内港防洪防潮、排水排涝的基础设施,包括在内港兴建新泵房,预计工程可在明年上半年开标;研究设计加高沿岸海堤的工作,全面检视及排查沿岸下水道排水口、管道口,及时维修和安装活动阀,防止海水倒灌,明年开展内港至青洲临时防洪工程;加强与内地沟通,尽快落实建设活动式挡潮闸。

与内地水利部门紧密合作,预计今年完成第四条原水管道内地段工程,而澳门段的工程亦已动工。未来可提升自来水厂的安全运行能力和应急备用储水能力。

增加通讯应急手段,明确电视、通讯等机构传播预警信息的社会责任。在主要口岸及沿岸低洼地区设置有效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紧急信息。

跟进评估因受灾而损坏的建筑物,研究订定窗户抗风标准;完善对地下室、地下停车场的管理,优化风暴潮时的挡水机制。

认真排查供电设备的薄弱环节,修订电力设施安装设计标准,提升供电安全能力。

加强与内地尤其是广东和珠海的合作,建立紧急状态下的特别通关制度。

中长期措施:加强城市安全运行能力,在新城规划中优先做好基础设施,包括地下管网的规划,以及建筑物的防风设计。

积极推动澳门电网与南方电网第三通道的建设;加快建设本澳新增燃气机组,保障关键设施不中断供电。开展澳门电网的防灾抗灾总体规划,推动改造项目的尽快实施。

做好供水的中长期规划,加大澳门自身储水能力,增大新的储水规模,首阶段完成扩容105万立方米的目标。

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救灾部门的灾情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提升通讯网络的性能标准,加强通讯设备的抗毁性。

在澳门半岛建设新的民防和应急行动中心办公大楼,加强统一指挥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构建灾害综合风险与应急能力第三方评估机制。

深化防灾减灾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专业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强化气象部门等人员专业培训。

明年启动编制“澳门防灾减灾十年规划(2019-2028年)”,其后将逐步落实规划的各项目标。

政府从多方面建设安全城市,优化社区警务,促进智慧警务,构建网络安全中心,提高纪律部队素质,增强执法效率和能力;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打击及预防各种犯罪活动,重视反恐工作,加强反恐演习,明年对国际机场、娱乐场等场所策划更完整和专业的模拟反恐演练;提升海上执法的专业设备,全力维护特区的公共安全。

为配合粤澳新通道的建设,新批发市场预计今年内投入运作,政府将加强管理,优化经营条件。

(二)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明年,政府专有云计算中心及大数据平台将初步建成并投入运作。遵守《个人资料保护法》,凭借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以及部门间更顺畅的数据交换,特区在政务、交通、旅游、医疗、安全等领域,将逐步向居民展现智慧化的成果。

加快制定电讯业长期发展规划,更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牌照发出与续期。加强监管电讯服务,保障网络质量,提高无线网络覆盖范围。透过跨部门工作小组,推进电子商贸,支持发展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和科普工作,鼓励开发城市智能化的移动设备应用程式。

(三)综合治理交通,构建宜行城市

政府重视解决交通问题,结合多种方式,综合治理交通,构建高效、便捷、绿色的出行环境。

控车初见成效,今年初至9月机动车数目增长率为负百分之三;继续推动环保车、电动车的使用。

完善“道路设施巡查管理系统”,运用科学手段,强化工程监管,释放路面资源,降低道路工程对居民的影响。

完善巴士线网布局,提升巴士服务水平;抓紧综合改造关闸巴士总站的设施,扩充空间,改善候车环境。

完善的士服务的制度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规行为,预计明年《的士客运法律制度》送交立法会审议。为配合社会对的士服务的需求,100部特别的士明年全部投入服务。

倡导绿色出行理念,完善步行网络,拓展新的步行路线,营造优质步行环境。

积极推进轻轨建设,尽快成立营运公司,处理轻轨系统建设及营运;持续推进《轻轨交通系统法》的立法工作。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待中央政府批覆澳氹第四条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将可展开招标程序。充分发挥澳门国际机场和氹仔客运码头、轻轨车站相邻的优势,构建离岛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强化澳门与区域及国际间的联系,为居民和旅客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

促进跨境交通设施对接,提升区域交通出行效率。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上盖及配套设施工程,将与大桥同步完成。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确保大桥全线通车后的顺利营运和安全管理。

(四)保护生态环境,推广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综合体现居民生活素质不断提高的发展目标。政府实施深化绿色教育、推动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布《澳门固体废物资源管理计划(2017-2026)》,落实本澳未来十年的减废目标。开展建筑废料堆填区地质改良工程,推进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扩建工程的规划;加快进行全澳污水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的优化及设计工作;筹建中央厨余处理设施。

为实施废物减量,推动三个方面进入立法工作,包括“回收业设备资助计划”、“澳门建筑废料管理制度”、“使用塑胶袋的限制”。

迅速开展规划树木重植及维护工作,加快绿化工程。明年分阶段对氹仔段轻轨沿线开展绿化修复规划。

加强区域环保合作与协同治理,包括跟进澳门惰性拆建物料在内地处置等相关工作。

(五)发展多元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

落实打造“文化澳门”新形象的发展战略,增强城市竞争力。澳门在十六世纪中叶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融汇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兼具葡萄牙文化特质的多元文化。混合着岭南特色和南欧风格的建筑物互相映照,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几百年来在澳门和谐共存,为全力建立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平台奠定重要基础。

致力文化传承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本澳文物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持续推进不动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启动评定程序;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文物监测机制;展开制定《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行政法规的工作。

推行文化普及和艺术教育工作,鼓励本地原创艺术,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澳门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着力开展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播工作,加强居民,尤其是青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巩固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广大土生葡人和旅居澳门的葡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特区的建设中作出可贵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