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持续肆虐,相关资讯不断涌现,准确程度不一。为让社会对疫症有更充分的科学认识,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三名专家分别从免疫学、病毒学和中医学角度,剖析新型冠状病毒的防疫方法。
疫症当前,如何提高抗病免疫力?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免疫学专家陈新教授表示, 免疫力对抵抗传染病有决定性作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持续蔓延,大众更应努力在日常生活提高免疫力。第一步是坚持规律、适量的运动。每天运动30至45分钟,可以增加一些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也会令大脑释放一些令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间接提高免疫力。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士,如果血氧含量低、心肺功能不够强大,预后能力会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平日透过运动,增加血液含氧量和心肺功能。另外,均衡饮食也能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构建抗体的材料,应该三餐都摄入。主食方面,他建议,选取全谷和杂粮,补充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免疫力。新鲜蔬果也有大量促进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质,每餐都不可缺少。维生素D3等一些营养品对提升免疫功能也有一定作用。与此同时,睡眠充足也是健全免疫力的保障。缺乏睡眠会令我们对病毒的抵抗力显着下降,因此建议每天睡7到8小时,尽量早睡早起、定时作息。
新型冠状病毒如何传播?可以怎样预防?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病毒学专家王颖教授解释指,新型冠状病毒有两个已知的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和接触传播(用接触过病毒的手挖鼻孔、揉眼睛等),不排除还有其他传播途径。虽然口罩不能拦截病毒的微小颗粒,但能吸附运送病毒的小水珠,达到过滤效果,因此大家出门应带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已经足够,毋须使用N95口罩。人们应从自身做起:勤洗手、不接触野生动物、正确佩戴口罩、减少聚会和人群聚集,从而减少病毒暴露机会,如有疑似症状,必须尽快求医和隔离。她指,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比较频繁,每次突发的大规模传染病都会对生命、社会和经济,以及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响。我们当下能做到的,就是从科学角度正视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做好自我预防和隔离。
2002-03年在广州亲历“非典”救治过程的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医内科学专家赵永华教授认为,粤港澳乃“岭南多湿之地”,从中医理论来看,潮湿的气候对平日消化功能较弱(尤其是稍食油腻、寒凉食品就恶心、腹泻的人)影响较大,即“外湿引动内湿”。新型冠状病毒病变的早期表现包括低热、干咳,伴有消化道症状,近期亦发现部分患者的粪便有病毒核酸,可见该病与肺和胃肠道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气候“多湿”的岭南地区,大家可食萝卜、芹菜等纤维素较高的蔬菜,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同时煲一些健脾祛湿的汤水,根据口味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调养。乏力、精神不振,可加北芪、炒白朮;舌苔白腻边有齿痕、时有恶心,可加陈皮、砂仁、生姜片;大便时有不成型,可加党参、淮山药。另外,他建议人们可自制香囊,在干净纱布或绸布袋内装入适量广藿香、佩兰、肉桂、艾叶、石菖蒲和白芷等中药,佩戴身上或在家中放置,既可醒神防疫,又能舒缓心情,营造健康家居。
陈新博士,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生物医学教授、副院长;1991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学博士学位,其后从内梅亭大学(荷兰)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工作;2014年起任职于澳门大学。
王颖博士,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教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曾于耶鲁大学医学院进行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研究工作,2013年加入澳门大学。其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之一为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治疗药物的开发,曾在澳门承担多个关于病毒学的科普项目。
赵永华博士,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教授。曾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急症病房任职,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之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2002-03年在当地亲历“非典”救治过程;现为澳门科大医院特约中医生;2019年加入澳门大学。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