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克服目前传统制剂普遍存在的靶向递送效率低、特异性差等问题,澳大中华医药研究院王瑞兵课题组和苏州大学钟志远课题组合作,首次提出“超分子细胞”的概念(即合成受体分子修饰的细胞),以超分子作用构筑细胞搭便车式给药系统用于炎症疾病,极大的提高了药物靶向递送效率并取得高效的治疗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以“生物正交超分子细胞偶联体用于靶向搭便车药物递送”(Bioorthogonal supramolecular cell-conjugation for targeted hitchhiking drug delivery)为题刊登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该期刊是爱思唯尔(Elsevier)旗舰期刊。
目前传统药物制剂、纳米制剂以及人工合成的靶向制剂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与血液循环过程中免疫系统的清除作用、到达病变组织前的生理屏障作用以及对病变组织较弱的靶向选择性等有关。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作为生物体内“自我”成分,将细胞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则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如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网状内皮系统逃逸功能。
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免疫细胞的炎症趋向性和干细胞的归巢作用等,这些不同生理功能也赋予了相应细胞较强的内在靶向驱动力。但是目前关于利用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当前的基于细胞的药物载体的构建方法也存在构筑方法复杂,稳定性差等缺陷。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独特性地根据疾病的炎症特点,选择具有炎症趋向性的巨噬细胞作为递送载体构建超分子细胞偶联体搭便车给药系统,可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协助穿透机体生理屏障,实现了对炎症性疾病(以小鼠急性肺炎为例)靶向递送中药小分子斛皮素并取得了高效的治疗效果,为炎症性疾病的靶向递送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此项研究获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檔案编号:0121/2018/A3和 0007/2020/A)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檔案编号:21871301)资助。澳大副教授王瑞兵和苏州大学教授钟志远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澳大博士生高成、研究助理成谦和硕士生韦健文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澳大李铭源教授亦为本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研究详情可参阅: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