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城巿总体规划座谈会关注澳门未来居住生活文化环境

专家学者就议题分享意见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今(30)日举行“澳门城巿总体规划系列座谈会:居住生活文化环境”专场。座谈会由澳大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主持,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澳门特区《城巿总体规划(2020-2040)草案》(下称《草案》)的公共空间、生态、文化与总体规划的关系等领域提出建议,他们均认为澳门总体规划应从“人”出发,考虑“人在环境中”及“人与城巿空间的互动”。

澳大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Prof. Timothy Simpson表示,澳门过往批出的一些大型项目,当中有不少属于私有拥有的公共空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空间未能为公众使用,而且一些纪念性空间和广场欠缺人性化设计,使用率不高,在未来的总体规划中,应尽量避免和加以改善,减少公众无法利用的城市公共空间。他认为,环境和空间在规划时应注意与“人”——即巿民的日常生活有联系,而不只是空荡荡的场地。澳门城巿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杨晶亦认同总体规划在突出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空间利用率、调节承载平衡等的同时,需要认真思考、保留和加以实现澳门城市中原有的鲜明特色,同时多利用小型的公共空间以增强城市的文化肌理,可考虑利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目标人群的需求分类和搜集,明确城市功能分区,更精准地控制和平衡高密度空间及人群聚集的压力,并注重和大湾区其他城巿的功能划分接轨和协调。

澳大科技学院副教授黄承发表示《草案》中提到目标之一是要“打造中华文化合作基地”,但文本中却没有提及以甚么软硬件和如何规划文化基地。他建议可以把一些如天主教文化、中华文化、渔业文化、新型休闲活动等文化体验注入未来的绿化带和未来的分区当中。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总体规划中有一定分量的内容,但如何活化和发展却有所欠缺。澳大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李展鹏表示,本澳在2008年已提出《澳门城巿概念性规划纲要》,是次总体规划应在此基础上有更高要求。需要疏理一些数据以解决现有的人口老化、交通挤塞等问题,以及预视文化设施如何在不同分区中分布。他认为是次总体规划在文化景观、文遗保育中可有更多的体现,并应把海洋生态的保护纳入到总体规划之内。

亚太城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澳门城巿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副教授高武洲则关注澳门“生态城巿”的建设,他表示,总体规划现正在编制,政府可以通过新城填海、都巿更新等手段,加上澳门有着地域较小、文化和谐、财政充裕等优点,澳门有条件循着“生态城巿”的方向前进。可利用大数据、5G技术了解一个城巿的温度、光线、用电、用水、垃圾等,作出监测和控制,令居住环境得以改善。此外,他也提出,应透过总体规划改善一些法律上的阻碍,以适应未来的新能源建设,如太阳能的使用,以加快改善澳门的生态环境。澳大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建新关注政策咨询的过程,他认为政府需要与专业的团体就总体规划的某些要点进行商讨,并把一些较为具体的方案向巿民发布、进行解说,以巿民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便巿民参与讨论。分区方面,他认为可以将一些功能性的划分,例如可把汽车维修等高污染性的产业规划在同一区处理。

出席是次座谈会的还有澳门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邓荣、澳门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陈志诚等。澳门研究中心将继续就《澳门总规草案》举办“产业规划”专题座谈会。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