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市政署向市咨会介绍水浸应对工作的检讨

市政署向市咨会介绍水浸应对工作的检讨

就昨日(6月1日)凌晨起本澳持续暴雨,引致多地区出现水浸,市政署分析水浸情况并检讨渠务工作,于今(2日)与市政咨询委员会举行会议,介绍应变机制和改善工作,听取意见。初步分析,持续特大暴雨是引致低洼地区水浸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试运中的内港北雨水泵站对区内起到明显的排涝的功能。

气象局于当日凌晨近3时发出黄色暴雨警告,市政署紧急应变小组已戒备及驻守部分泵站;大暴雨持续至凌晨5时,气象局更发出黑色暴雨警告,多个低洼地区均出现水浸情况,小组人员持续在全澳各区开展巡查和疏通渠道工作,重点关注水浸地区的排水情况,清理路边雨水井及打开渠盖,保持排水畅通;并持续监察多个雨水泵房,确保各泵房运作正常。待雨势稍减,水浸亦于短时间内退却。

内港北较内港南地势更低,但比对内港南与内港北之水浸情况,当中凌晨6时内港南水位监测站一带录得430毫米,但同时段内港监测站水位只为250毫米,至7时内港南水位监测站录得360毫米,内港监测站水位只为50毫米,显示虽新建的内港北箱涵渠及泵站仍在试运,但内港北水浸得到了明显纾缓,新泵站起到缓解该区水浸的作用。

时段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降水量(mm/h)

30.8

79.8

119.6

50

10

内港水位(mm)

0.00

50

250

50

0.00

内港南水位(mm)

0.00

10

430

360

0.00

市政署昨天亦有派员到内港北一带了解商户情况,大部分商户均表示是次雨势很大,但排水速度比以前快,认为新泵站有一定成效。

市政署强调,由于妈阁至沙梨头一带为内港沿岸低洼区域,而渠网具有互通性,要提升整个区域的排洪能力、改善水浸,不能单靠其中一个节点雨水泵房和箱涵渠系统,须要各部门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防洪体系,泵房的运作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会上,市政署亦初步分析了新桥、台山区等水浸情况,主要由于地处低洼、雨量强度特大、持续时间长,令暴雨期间积水较难退,当雨势稍弱,雨水亦可于短时间内排走,反映渠道畅通。但渠网老化及强降雨下渠网超负荷、重力流排水受阻等,亦是引致是水浸的其中原因。因应各区出现的水浸,市政署会继续查找原因,并进行各项的优化改造工程,完善管护下水道设施,改善水浸的情况。

市咨会委员表示,本澳遇到近70年最高雨量的暴雨,出现水浸较难避免,亦了解新泵房在今次特大暴雨下起到作用,但要加快调试,优化运作效能。亦有委员认为本澳整体防涝基建有需要改善,并要对渠网整体负荷能力作评估及优化,开展更换及扩容工程,分析不同地区水浸的原因;利用科技手段排查,更清晰了解下水道状况,提升渠务工作成效。市政署人员亦就各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作了充分的讨论交流。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