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下称应变协调中心)表示,今(19)日接获1例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通报。
患者为31岁男性,于昨(18)日上午出现左侧面部下垂、左侧咀嚼无力、左眼睑无法闭合伴流泪,同日下午前往仁伯爵综合医院就医,初步诊断为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 (俗称面瘫),予以对症治疗后已离院,无需住院。由于患者曾于7月12日接种第2剂国药灭活疫苗,有关个案将交由“新冠病毒疫苖接种后不良事件评估工作小组”作分析讨论。应变协调中心强调监测显示本澳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出现的“面瘫”发生率并没有较一般人口发生率高。
应变协调中心表示,贝尔氏麻痹症是由第7对脑神经(面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一侧面部肌肉突然无力或瘫痪。此病确切病因不明,多数病人在发病2周内开始恢复面部神经,多数病人在3至6个月内可完全恢复。类固醇治疗可改善预后。贝尔氏麻痹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统计,过去5年本澳3间医院(仁伯爵综合医院、镜湖医院、科大医院) 每年就诊的贝尔氏麻痹症的新发病人数占人口的比例合共为10万分之55至61,平均每月10万分之4.5至5.1。至今(19)日,本澳目前已接种570,183剂新冠病毒疫苗,共接获13例接种后出现贝尔氏麻痹症的报告,发生率为每10万剂2.3例,低于一般人口的每月发生率。
应变协调中心重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后,发生任何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有时序相关(接种“后”发生),但不一定存在着因果关联性。接种后不良事件,分别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种疫苗后的红、肿、热、痛、过敏反应等)、焦虑等心理因素反应引起(与疫苗本身性质无关)、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后刚巧出现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会发生)、疫苗生产或使用程序错误(如疫苗制作、运输、储存过程,或接种过程失误但与疫苗本身性质无关)、不确定性或需经过专家分析寻找原因的个案。
应变协调中心强调,接种后出现不良事件不等于疫苗的副作用,两者是不一样的,在专家未能判断事件与疫苗有因果关系之前,不能贸然判断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时会建立一个监测系统观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亦有一套严谨程序和标准,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关强度、特异性、时间相关性、生物合理性等。因应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开展,卫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苖接种后不良事件评估工作小组,由多个医疗专业范畴代表组成,当有接种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后,会分析及作出评估其因果关系,以加强澳门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监测和跟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