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活化路环旧区 提升生活质素 传承渔村文化 政府计划注入文创元素重整船人街西侧棚屋群


政府计划对路环船人街西侧的棚屋群进行重整,规划范围近五千平方米,涉及海岸线长超过两百米,配合因地制宜的空间及街廓设计,透过对棚屋进行修复或重建、增建临海木板步道等系列措施,可望传承该区所体现的澳门渔村文化,延续及优化旧市区既有的文化氛围及商业元素,亦可一并改善该区因打风下雨产生的卫生问题;规划会以原区安置及原使用者优先租用为原则,引入租户评分制度,吸引创意产业者进驻,透过政府主导民间配合,达到推动路环旧市区发展与保育并重的活化目标。 路环旧市区优化应保持休闲舒适 政府今日(17日)假路环居民大会堂,介绍"路环旧市区船人街西侧重整规划研究"详情。为活化路环旧市区、达至发展与保育并重,提升居民生活素质,政府已於2008年对路环旧市区进行全面性研究,并於2009年4月提出"优化路环旧市区可行性研究"作公开谘询,收集到的民间意见普遍赞同旧市区应保持休闲、舒适气氛,并以低商业化的模式发展。 为协助路环旧市区居民维修楼宇,创造该区的营商空间,藉以推动旅游、改善整体环境起积极作用,政府按照城市规划,针对研究所提出的旧市区5个分区,因应实际情况进行深化的规划研究,在2009年8月实施了"路环旧市区详细建设规划",并於同年10月推出"路环旧市区土地批给申请计划",旨在让核心区C区及B区(主要为船人街东侧)土地上在回归前已持续居住而未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居民,透过获得批租地的形式继续居住。计划实行至今,政府共收到十多宗申请,亦已批出两幅土地。 范围涉五千平方米保留渔村风貌 至於同为核心区域的B区船人街西侧部分,其建筑物形态及所处位置均有别於C区及B区东侧,主要为棚屋结构,并以吊脚的形式,部分或全部悬立於海面上。这种充满渔村特色的地道建筑,过去亦曾广泛分布於林茂塘及圆台仔一带,但随着澳门都市化发展,这些特色建筑无可避免地湮没,而船人街傍水而建的棚屋群,正是澳门地区仅存的同类建筑,不但总体保存得较为完整,所形成商住集群的使用形式也一直未有中断过,有关经营项目主要包括食肆及海洋土特产等,与周遭建筑物尤其是路环码头相互映衬,体现了浓郁的渔村氛围,及"靠海吃海"的人文特色。 为了让渔村风貌得以延续及焕发生机,在"优化路环旧市区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政府委托顾问公司进行了"路环旧市区船人街西侧重整规划研究"。研究范围以船人街及岸线为界,北起码头前地,南至屠场前地,占地面积约4,930平方米,涉及棚屋等建筑物35间和路环码头;海岸线长约210米,超过路环旧市区海岸线总长670多米的三分之一。有关规划研究的目标,是寻找一个理想的项目推动方式,以保存及彰显渔村的歷史风貌,将水岸的优美环境展现人前,延续和优化此区文化氛围,协调商业与居居的关系,融和生活环境及旅游环境,亦一并改善该区打风下雨便会出现水浸和垃圾堆积等问题。 增建木板步道让游人有近水机会 政府以营造鲜明风格、优化步行空间及展现创意多元等为设计原则,规划的构思是期望透过空间及街廓设计,因地制宜,创造恰到好处的社区环境结构。针对建筑物,在保留原有棚屋及坡屋顶木屋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巩固及翻新旧建筑、重建残破不堪或倒塌的原建筑物。有关工作会由政府根据相关的设计及翻新指引负责处理,尤其针对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现代化更新。 虽然棚屋群就在海边,但一般市民无法绕到棚屋后面去感受水体和欣赏海面风光,因此,政府计划在棚屋与棚屋之间、棚屋靠海的可用部分新增木板步道,有机地连结各个棚屋,带动人流,让市民及游客有近水机会。重整后房屋的室内水平标高及木板步道的水平标高皆为海拔3米,可避免一般大潮水浸。至於棚屋与道路之间亦会进行绿化,循序渐进,改为步行街及单车径,除特许车辆外禁止汽车进入,体现真正的休闲环境。路环码头亦会进行翻修,赋予新功能,活化利用。 尊重社会共识配合休闲中心定位 "路环旧市区船人街西侧重整规划研究"的实施,将对保留和传承澳门尤其是路环的小渔村历史风貌起到重要作用,让后人了解本身城市的发展机理,深具意义。作为澳门的后花园,路环旧市区的保育及发展方向,除配合《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外,更应尊重澳门社会及公众目前所取得的共识。政府早前亦曾将有关研究情况向船人街居民及路环居民介绍,基本获得认同,尤其是对建筑物加以改造提升船人街居民生活质素的构思,亦符合他们多年来的诉求。今次政府向路环居民及全澳社会介绍有关研究,期望进一步得到居民配合,让有关规划尽快开展。市民可浏览城市规划资讯网http://urbanplanning.dssopt.gov.mo,了解详尽资料,亦可透过邮寄、电话、电邮及亲临土地工务运输局,提供对规划的意见。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