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专家学者讨论分析2025年施政报告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25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座谈会”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今(15)日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25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座谈会”,邀请多名专家学者解读2025年施政报告,为特区政府未来施政提供意见。

座谈会由澳大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主持。专家学者们肯定是次施政报告“革新谋发展,奋进开新局”的政策方向,作为新一届政府的开局起步之年,在澳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的背景下,认为加强统筹协调机制、澳琴一体化这两大发展方向,并结合强化广大公务员依法治理和担当作为的意识,将切实提升特区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和管治效能,从而不断增强广大市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澳门管理学院院长唐继宗提出财政政策的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流动及澳琴融合发展的三项建议,以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一是建议制定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细化“1+4”产业规划,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培育具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二是呼吁各界积极融入大湾区,突破市场规模限制,深化澳门与横琴的规则衔接与要素流通;三是倡导善用澳琴优势,加强招商引资与人才政策,结合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发展,吸引国际高端人才。

澳大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黄承发聚焦智慧城市及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一是推动数据湾区互通,发展智慧城市,平衡隐私保护与技术应用,并加快智慧灯柱等基建落地;二是产业多元化及人才政策,推动“紫领”复合型人才与现有产业的融合;三是应对人口老化,强调需完善无障碍逃生设施,修订建筑规范以符合长者安全需求;四是聚焦优化停车管理,推广立体停车场,探讨网约车弹性调度。

澳大工商管理学院综合度假村及旅游管理学系副教授苏小恩聚焦三点。一是在拓展国际客源方面,现有政策聚焦拓展东南亚、东北亚、南亚等地区的旅客,但是特区政府更应对现有国际客源进行分类及排序,以不同策略重点推广,并应提升通关速度,学习新加坡国际旅客“一分钟通关”模式;二是丰富旅游产品与会展经济,加快建设“澳门国际综合旅游文化区”,打造创意城市美食互动博物馆;三是强化全球品牌形象推广,参考国内外优势项目,如新加坡滨海湾海滨长廊等,以美食、文化遗产等独特优势提升国际辨识度。

澳大工商管理学院综合度假村及旅游管理学系副教授冯学能提出政策应着重各产业下细分领域的具体内容、跨学科发展及零售市场的推进。在“1+4”产业规划下,他认为应更细化大健康、高科技及金融产业各子项的具体细节。同时,应面向澳门现有学科发展不足导致的职业分配困境,增强跨学科领域的教育。此外,他以澳门义字街为案例,指出在现有澳门零售行业发展不均的情况下,竞争力与政策支援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社会各界需要有充分的讨论。

澳大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及商业经济学系副教授李振国从澳门客观经济情况、澳琴一体化及中小企发展进行阐述。首先,面对财政收入不确定、经济结构单一及税收单一等问题,澳门客观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其次,特区政府在澳琴发展方面提高了主动性,然而,尚需确立澳门的功能与角色,从法制调整方面助力横琴发展。同时,如何加大澳琴联合招商,形成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未来尚待探讨。最后,针对中小企银行贷款利息补贴计划、“三层式”支持方案,他期待特区政府公布具体操作流程。

澳大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系助理教授关锋从三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暂停夹屋政策,令上届政府提出的五阶梯房屋政策出现缺失,未来应进一步计算房屋需求,符合市民所需;二是提出育儿津贴,此举获得普遍市民支持,认同特区政府以政策手段作为第一步尝试,承担解决人口老化的责任;三是施政报告暂未有手段加大深合区的经济产出,建设大学城等大型项目或可提高人口流动,但经济产出方面仍需探讨。最后,他期待未来在深合区法律建设上出现突破。

澳大社会科学学院政府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林嘉欣从三方面讨论。一是澳门经济结构单一决定了“澳琴”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此外,施政报告中提到要拓展国际市场,然而像西语及非洲等市场,难以在短期内产出成效;二是调整民生福利水平,主要围绕“一老一少”提出,认同政策具有针对性,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平衡上做得较好;三是公务员问责方面,考虑部分澳门公务员缺乏动力,当中如何从法律改革上提高效率,推动年青公务员到深合区学习及锻炼,尚待特区政府公布更多细节。

澳大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礼任助理教授苏桂龙提倡多元政策应对低生育率与青年心理发展不足,并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认同育儿津贴的重要性,澳门作为2024年全球出生率少于1的地区之一,建议对原因进行社会调查;二是青年发展,建议完善湾区实习就业补贴机制,建立评估体系及求职配套;三是以培育身心健康为目的,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水平,在减少青少年电子娱乐的同时,增加运动时间,以及结合科技赋能,解决求助者的私隐问题。

澳门明爱总干事潘志明从三方面讨论。首先,全民身心健康方面,呼吁关注父母角色,鼓励市民守望相助,建议设立私营护老机构,减轻公营机构的压力。同时,应善用特区政府闲置土地作活动空间,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其次,国际交流方面,增加师生国际交流名额,推动青年参与社会事务,并透过高校及亲善大使计划,加强国际公益交流,让青年能够获得更多成长机会。最后,他强调澳门市民应珍惜生命,热爱人生。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