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2015MIECF)今日举行第二天活动,其中绿色论坛共举行了4个论坛环节及1个研讨会,与会者就空气质素的相关问题发表演讲及讨论,并认为论坛对探讨全球空气质素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日的绿色论坛各环节的主题包括“运筹帷幄减缓气候变化-创新政策和技术”、“城市清新空气-经验分享和未来轨迹”、“绿色化工论坛-标准助力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博士特别专访环节”和“泛珠三角区域环节-泛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治理技术圆桌会议”。 其中“城市清新空气-经验分享和未来轨迹”环节主要是展示城市在制定良好空气质量标准的成功案例,以及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空气污染和排放的关键解决方案。该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教授作专题发言,讲解国家处理空气污染的工作。并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作论坛主持,其他讲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环境技术指导处处长冯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大伦敦市政府空气质量经理Elliot Treharne,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首席环境保护主任(空气政策)何德贤,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Jason Blake Cohen。 郝吉明在发言中指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供应渠道。同时要推动移动源污染防治,其中机动车污染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并要整治非道路移动污染。 郝吉明认为,推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研究,会成为推动空气质量提升和减少污染的动力。因此需要提升路边空气监测站的准确性、可靠性、公开性,并通过技术研发,源头减排等方式,提高科学认证能力及决策能力。要控制空气污染问题,需要确定环境质量目标,且要努力不懈,循序渐进,空气质量才能有望改善。 “运筹帷幄减缓气候变化-创新政策和技术”环节由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秘书喻纪新主持,讲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葡萄牙环境署公共协会理事会成员Ana Teresa Perez、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局长冯瑞权、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研究室副主任张峰、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IPEEC)高级政策顾问Stefan M. Buettner、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翔、国际排放贸易协会(IETA)国际政策主任Jeff Swartz。 与会者分析减缓气候变化的各种策略,其中包括:推动创新、技术转移、扶持政策和策略;展示选择减排政策的系统性影响;培育有利条件,将主流减排问题的顾虑转为可持续发展策略。与会者指出,澳门需要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各种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持续监测和资料搜集工作,以建立完整的资料库,为未来有关报告、研究项目和政策制定提供充足可信的资料来源。同时,针对澳门的脆弱性领域,提出科学的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定期评估并适时作出调整和完善。强化现有的自然灾害预警和紧急应变机制,以应对因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的极端和恶劣天气事件、水资源短缺问题等,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纳入到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城市整体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前挪威首相、曾主持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通称“布伦特兰委员会”、联合国气候变化特使、世界卫生组织(WHO)前任总干事、被公认为可持续发展“母亲”的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博士(Gro Harlem Brundtland)的专访环节由澳门大学校长赵伟主持。布伦特兰博士在专访中表示,全球气候在持续变化,且问题正越来越严重且具挑战性,这需要全球所有国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取得共识并定下目标,同心协力才能解决问题。 一连两天的绿色论坛合共举行了6个论坛环节及1个研讨会。50多位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挪威、葡萄牙、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的环保专家、环保跨国企业领袖及区域政策制定者将围绕“空气质素”的各项热门议题发表演讲,与会者均表示论坛对探讨全球空气质素的各类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