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各位议员: 以下请让我向大家介绍二〇一六年的施政重点。 一、持续提升民生素质 政府坚持在促进经济适度多元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措施。 (一)推进民生福利工程 各项惠民措施是建设民生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共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积极举措。政府着力於制度建设、资源到位、优化项目,运用短、中期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增进民生福祉。明年将继续实行以下措施: 经评估今年的财政状况,建议明年继续实行现金分享计划,向永久性居民每人发放9,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5,400元。 根据《公积金个人帐户》法律的规定,每名合资格的澳门永久性居民可获政府在个人帐户注入10,000元启动金,同时,建议明年向居民的公积金个人帐户额外注入预算盈余特别分配7,000元。 加大对长者及弱势群体的扶助,养老金已调升至3,350元,并建议明年敬老金由7,500元调升至8,000元。 根据相关评估机制,明年1月把最低维生指数由3,920元调升至4,050元。 建议向现有援助金受益家庭发放多一次全数援助金;继续向三类弱势家庭发放特别补助和特别生活津贴;“短期食物补助计划”将转为常规化的服务,每日预算金额由38元调升至40元,以加强对低收入人士的扶持。 关怀和帮助残疾人士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努力从多种渠道改善残疾人士的生活。建议明年将普通残疾津贴由7,500元调升至8,000元,特别残疾津贴由15,000元调升至16,000元。同时,延续发放“临时性残疾补助津贴”,并研究把津贴过渡为长期措施。为协助残疾人士就业,建议明年对聘用残疾人士的企业提供税务优惠,每聘用一名,每年可获额外扣减所得补充税可课税收益72,000元。与此同时,研究实施对合资格受雇残疾人士的工作收入补贴制度。明年实施“2016年至2025年康复服务十年发展计划”,政府将开展跨部门合作,并跟进计划的落实情况。 实施社屋住户分级减免租金;向列入社屋轮候范围的家团发放临时住屋补贴。 除将实行最低工资的行业,继续实施金额已补贴至5,000元的工作收入补贴,以进一步援助全职低收入受雇人士。继续推行“积极人生服务计划”和“社区就业辅助计划”,加强职业转介和探访服务,切实帮助弱势社群提升自立能力。 进一步关顾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膳食津贴”及“学习用品津贴”分别由3,200元调升至3,400元,以及由2,100元和2,700元调升至2,200元和2,900元。 延续实施“书簿津贴制度”,中小幼学生分别维持在3,000元、2,600元和2,000元。 继续对就读大专和研究生课程的本澳学生,发放学习用品津贴3,000元。 继续实施为期三年的“持续进修发展计划”,政府将全面评估成效,并加大力度资助市民考取专业证照或参加专业资格考试。 继续向每名澳门永久性居民派发600元的医疗券;继续实施每一居住单位每月200元的电费补贴。 预计实施上述经济补贴和成果分享,特区政府将支出约117.07亿元。 在新的一年,继续实施的税费减免措施包括:所得补充税可课税的年度收益豁免额已调升至60万元;免收所有营业税、小贩牌照费、街市摊档租金、鲜活食品检疫费、人寿及非人寿保险印花税和银行手续印花税;各商户免纳广告牌照税;各酒楼、餐厅免纳旅游税;澳门居民免收房屋税首3,500元税款;豁免表演、展览娱乐项目入场券及观众票的印花税;未拥有不动产的澳门永久性居民购买不动产,可获豁免首300万元的不动产转移印花税(仅限於居住单位)。 继续减收全体就业居民职业税的30%,免税额为144,000元。延续实施向承担纳税义务的澳门居民额外退还本年度已缴纳职业税的60%,退税上限为12,000元,有关税款将於2017年退还,以减轻中等收入阶层的负担。 实施上述各项税费减免和退还措施,特区政府将少收税费约24.28亿元。 (二)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援助、社会福利三大层面。政府以多点支撑、多重覆盖的模式,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长效机制的建设。 在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积极推动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明年将进入立法程序,并展开配套行政法规的草拟工作。 政府履行2013-2016年向社保基金合共注资370亿元的承诺,确保社保制度未来的可持续运作。我们积极而又慎重地安排资源投入,支持了社保基金近年调升多项福利津贴。明年,政府尽力做好调升社保基金供款额的协调工作,并争取早日完成。 在社会援助方面,努力推进精准援助,加强跨部门统筹实施能力,强化社会援助的托底功能。 长者是社会的财富。关怀长者的晚年生活,让长者活得更安全、健康及有尊严,是家庭、政府和社会应负的责任,亦是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传承。明年《长者权益保障法律制度》将进入立法程序,并落实执行“2016年至2025年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设立“澳门特区养老保障机制跨部门策导小组”,以强化协同效应;鼓励“家居照顾,原居安老”,推广居家护老培训,建立护老者的支援网络,提供更多安老服务,增强家庭、社区对长者的支援。 在社会服务方面,政府更紧密与民间团体合作,推出了新的资助制度,并新设立“家庭危机支援服务网络”,拓展多元化服务。 政府高度重视近年出现托额需求增多的状况,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增加托额。预计明年托额增至10,000多个,可满足约九成2岁幼儿的入托需要。 全面检讨《家庭政策纲要法》,大力促进家庭友善,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和睦家庭”、“和谐社区”的建设。 加快改善社会服务设施,预计今年至明年底共有18间社会服务设施投入运作,预算合共约2.8亿元,并已计划在新城填海区预留土地,建设配套的社会设施。持续加强人员培训,争取《社会工作者专业认证及执业注册制度》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三)居有其所,安居乐业 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快公屋建设,致力保持公共房屋与私人楼宇市场间的平衡,以实现“居有其所,安居乐业”的政策目标。 明年,政府将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即将成立的都市更新委员会,研究以都市更新的概念,推动旧区重整,以点带面、分区分片逐步改善都市环境。 继续完善公屋工程建设与监管,加强公屋分配及管理工作。根据新修订的《经济房屋法》,已按照“先抽后审”制度,完成实质审查后,按序安排上楼。另外,已完成修订《社会房屋法律制度》的谘询工作。同时,新类别公共房屋的可行性研究将於年底提出结论,政府将作出相应决策。 设法增加公屋的储备用地,包括新城填海区、青洲、筷子基、北区及氹仔等地段。五幅可兴建4,000多个单位的土地储备,现正有序进行规划工作。 政府高度重视居民对公屋政策的关注及诉求,一直努力寻找土地,除已有22幅宣告批给失效的土地外,还有一批个案仍在进行分析当中,未来成功收回的闲置土地,将优先用作兴建公屋。 尽管由於供沙问题及配合港珠澳大桥工程等原因,新城A区的填海工程可能出现延误,政府会采取办法,克服困难,抓紧合理规划各项公共设施,预计新城A区可提供约28,000个公屋单位。 政府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情况,加快私人住宅楼宇图则审批,适时采取有效措施,致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秉持“预防优先,妥善医疗”的理念,加快实施《完善医疗系统建设方案》。离岛医疗综合体正陆续进入施工阶段。新建或扩建的湖畔嘉模卫生中心、路环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及路环卫生站均在今年完工或投入服务。 引入世界卫生组织倡议的“活力长者”概念,实现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最大化,从而令居民生活素质不断提升。政府将在卫生中心增加长者保健服务,并加强与非牟利医疗机构的合作,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公立医院和卫生中心适当延长服务时间,提供更多医疗服务资讯。注重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开展全民健康调查先导计划。《修改〈预防及控制吸烟制度〉》法律草案已提交立法会审议。 加大资源投放,培训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研究推行医疗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机制,完善前线医疗专业人员的保障制度;政府将持续优化科学管理,促进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中心今年成立后,正推动传统医药纳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系统,提升传统医药质量及安全性。 进一步普及大众体育,拓展体育活动空间。重点推动儿童及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鼓励体育总会进行梯队建设,使竞技体育得以持续发展。 (五)推动教育和人才培养 政府坚持“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划,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明年,政府在完成《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致力提升教育投入的水平和效能。完善特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有效落实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及优化持续教育。 办学环境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裙楼学校已不符合教学现代化的要求,不利於学生成长。政府统筹短、中、长期规划,优先配置教育资源,有序解决裙楼办学的状况,未来逐步减少在裙楼运作的学校数目。 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制度》修订法案已获立法会一般性通过。推进高等教育基金、高等教育规章等配套法规立法工作,开展“新办课程评审"先导计划,为高等教育评鉴制度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产业、教学、科研的结合。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我们要努力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培养有毅力、有担当、有竞争力的年轻一代。继续落实《澳门青年政策(2012-2020)》的各项措施和计划,在社会各团体原有的青年培养工作基础上,政府推出“千人计划”,每年遴选一千人赴内地交流学习。 不断加强科学普及的力度,培训科研人员,促进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发展。开展“少年科技优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强化人才培养、储备和使用,关系到澳门未来。目前,政府已经与国内外多间一流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合作协议,为澳门优秀学生赴外进修与实习创造条件。 进一步培养中葡双语人才,定期组织中葡双方院校开展合作,研究设立相关人才培训及教研合作的专项资助,致力将本澳打造为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 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了解本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按各行业各职级进行目前及未来3至6年的人才需求调查,探讨真实的人才需求缺口,研究本澳居民向上流动的空间。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尤其对一系列新兴行业及职业的推广,跟进“政府与企业在职训及推动技能认证方面合作框架”,以“培训、考证、用人”合一的方式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人才。持续建设专业认证制度,明年重点推动医疗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认证制度的建立。此外,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研究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