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新型传染病复杂多变 扩建传染病大楼刻不容缓 选址科学合理 符合世卫指引


卫生局表示,近年新型传染病复杂多变,增加了疾病跨传播的风险,包括2001年爆发的登革热、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徵、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1年的人类感染禽流感、2013年H7N9禽流感大暴发,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以及2015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徵,均显示了传染病的变化发展是不可预知。澳门作为一个地方小、人口稠密,居民达60多万、每年接待3000多万游客的国际旅游城市,必须居安思危,对传染病的防控未雨绸缪,不可心存侥幸,倘本澳出现传染病爆发,将对社会、民生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故此,扩建传染病大楼刻不容缓。 规划扩建传染病大楼十多年非仓卒决定 事实上,自2003年沙士爆发,引起全城恐慌后,在澳门社会而言,扩建传染病大楼,全力保障本澳居民生命和健康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故此,卫生局自2003年便开始规划扩建传染病大楼,在最初设计阶段,已与世界卫生组织、日本、新加坡、香港、内地等的专家一起研究,最终总结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建造设计始於2005年,并於2008年完成。及后因超出世遗保护的高度限制而需重新设计,致使扩建延后。卫生局著手规划扩建传染病大楼至今已十多年,现阶段图则设计已进入最后阶段,随即可开展工程招标和扩建,扩建传染病大楼并非仓卒决定。 避免传染病发生或传播政府责无旁贷 一旦爆发传染病,直接面对危险的是每天在仁伯爵综合医院内工作的一群医护人员,扩建传染病大楼既为了向医护人员提供安全工作条件、先进的隔离设备,也为了给邻近学校、居民更好保障。而根据第2/2004号法律有关传染病防治法第5条也明确要求,特区政府有责任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澳门特别行政区拥有良好的卫生环境,避免传染病的发生或传播。 传染病大楼选址科学合理符合世卫指引 就扩建传染病大楼选址,卫生局再次重申,传染病病人在接送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染和传播,须对传染病怀疑或确诊个案立即隔离,减少转送的传播危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传染病病人应尽早隔离,并尽量避免离开隔离病房。故此,在评估未来绝大部分的传染病个案仍然来自仁伯爵综合医院、且传染病的治疗须有医院医疗专科的配合和支援,而隔离病房空气交换经严格过滤和消毒处理,不会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影响,故扩建大楼选址毗邻仁伯爵综合医院。 值得指出的是,过往没有相应的空气过滤和消毒装置时,传染病病房采用开放式设计,所以才要用距离达到安全的目的。现代传染病病房采用封闭式设计,排出的空气要经过高效过滤装置过滤,因此,在隔离病房外任何距离的区域均为安全。而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传染病的病房和公众可进入地方的统一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只要有良好的负压和空气过滤等隔离设施,传染病病房和公众可进入地方之间不需要特定距离。美国是全球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要求最高的国家,而且美国土地广阔,有条件设定较高的空间要求。但即使在美国,亦没有规定传染病建筑物和周边的距离,只有一些排气口和周边的距离。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美国取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美国卫生服务工程学会(ASHE)共同制定的170-2013号标准(卫生服务设施通风标准)2015年修订版,在没有过滤装置的情况下,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排风口和室外进风口、可打开的窗/门、公众通常可进入的区域的距离不小於25尺(8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亦认可了这些规定。美国加州法律除有类似的规定外,更规定,如有适当的过滤系统,这个距离可更短。 对排出空气作高效过滤和紫外线消毒病毒不能向外扩散 拟扩建的传染病大楼排出的空气是经高效过滤装置过滤和强力紫外线消毒装置,污水会先经严格消毒处理才排放入公共污水渠系统的。值得指出的是,拟扩建的传染病大楼之大楼立面与周边建筑物的最小距离是9.2米,它的高效过滤和消毒系统排风口距离周边建筑物的最小距离为31米,远远超过美国的标准。故此,附近居民可以放心。事实上,仁伯爵综合医院在过去、现在都设有传染病区,如目前也有44张隔离病床设在医院内,面对各种新型传染病的威胁,仁伯爵综合医院的传染病隔离病房,运作多年从未出现细菌病毒向外扩散。 离岛医疗综合体备高规格隔离病房传染病个案可就地隔离 对於有意见认为何不将传染病大楼建於离岛医疗综合体,卫生局解释,未来的离岛医疗综合体有高规格隔离病房,故此,日后离岛医疗综合体建成启用,若发现传染病个案会即时将其就地隔离医治,不会转送到其它地方。此外,离岛医疗综合体的设计亦备有大型医疗事件的应变计划,如发生大型生化、核子、中毒、多伤员或病者等事件,有特设的分流、清洗、诊治、隔离、住院等通道和区域进行紧急反应,大大改善和补强目前本地医疗系统相关应变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