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门基金会组专家挖掘澳门民间艺术资源 编纂《戏曲志》及《故事卷》初稿获好评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澳門卷》初稿評審會議

全面挖掘民间艺术资源 随著社会的急速发展,澳门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一些生活的场景和坊间艺术甚至已不复存在。因此,为保护传统文化,澳门基金会与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携手组织编纂“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发动澳门专家团队及青年人开展田野考察,并进行疏理及编纂。自2012年项目启动,戏曲、曲艺、舞蹈、民歌、器乐曲、民谣、谚语、故事等专卷纷纷搜集了大量的本地素材,并按照国家文艺志书的体例进行编辑整理,至今已呈现丰富的素材。由沈秉和团队负责的《中国戏曲志.澳门卷》,以及由张卓夫组织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澳门卷》已提交了初稿。为此,澳基会与文化部组织内地及澳门专家召开会议,对该两卷的成果进行初审,同时与各卷负责人交流进展,全面评估工作成效以及规划下阶段的工作。 会议於1月28日上午在澳门基金会举行,并将持续三天,开幕式由澳基会代表杨开荆主持。出席的嘉宾有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副主任王静、综合处处长邱邑洪,国家文艺志书编纂专家与本澳相关领域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各卷组成员,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馆馆长邹兴华率领“香港卷”的代表。李松表示,很高兴澳门卷的编纂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对现阶段的成果感到非常满意。他坦言,“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通过三年多来的共同参与,他充份感受到澳门编纂团队的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项目的完成寄予厚望。专家评委一致高度评价两卷初稿的成果,认为含金量极高,内容丰富多元,体现澳门特色,极具价值。同时对各卷的进展感到满意,并肯定项目对保存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故事具生活色彩 《故事卷》的评审小组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编辑部专家刘魁立、冯志华、刘晓路以及澳门著名作家李公荣、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谭美玲组成。该卷负责人张卓夫强调,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资料搜集,深入街道、社团、教会、乡村和居民家中进行采访,呈现了近二百篇在澳门民间流传的故事。该团队整理的故事类型多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包括神话、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宗教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等近二十万字。 评审小组充份肯定该卷取得的成果,认为丰富的本土故事体现了澳门的多元文化,以及富有色彩的民间生活,同时反映了澳门东西文化交融、纯朴和谐的民风,以及悠久的历史。评委一致通过初审,并冀望编纂小组将综述、凡例等部份予以完善。张卓夫表示,其团队对《故事卷》的采集非常热衷,社会反应热烈,题材丰富,有传说、宗教信仰、生活、行业等等的民间故事,他对下下一阶段的工作充满信心。 戏曲志考镜源流 会议同时对《戏曲志》的初稿进行评审,评审小组成员有来自《中国戏曲志》总编辑部的薛若琳、刘文峰、包澄洁,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时成,以及澳门著名作家穆凡中和邱子维。该卷编纂负责人沈秉和、谢少聪、程美宝等表示,澳门由明清时期开始已有戏曲在民间流存,至今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份。同时由於澳门是个移民城市,不少民众将家乡的戏曲带到澳门,在此生根,成为本土的民间素材,丰富了生活元素。该团队经过三年的资料搜集和采访,以及系统整理了戏种、戏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相关机构团体、演出场地、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传说、口诀行话、人物传记,以及纵向的澳门戏曲活动年表等等,完成了近五十万字的初稿。《戏曲志》的初稿得到评委的赞赏,并肯定编纂小组的辛勤工作成果,能较全面地呈现澳门戏曲的发展源流、民间特色,以及本地的资源,成果丰硕。专家组同时认真地就该卷的各个子项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卷目提出具体建议。 整体进展良好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目前各卷进展良好,各团队都在努力进行编纂工作。《民歌卷》已经通过终审,而《戏曲志》及《故事卷》初审后,其他卷目如《谚语卷》、《歌谣卷》、《舞蹈卷》、《器乐曲卷》、《曲艺志》、《戏曲音乐卷》、《曲艺音乐卷》也将陆续提交初稿,他感谢所有团队为抢救澳门的民间艺术以及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