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本澳猩红热近期转趋活跃 卫生局呼吁防范


本澳猩红热近期转趋活跃,卫生局呼吁家长、教育机构、托儿所警惕及防范猩红热。根据卫生局强制申报传染病监测资料显示,猩红热近期呈上升趋势,由2月底至本月初每周7名病例增加至上周的16名病例,但与去年同期相若。截至3月13日,本澳今年共录得猩红热病例133例,较去年同期总数的83例稍增。男女比例约为2比1,患者以3岁至8岁居多,占总数86.6%。其中共有14例猩红热病例需住院治疗,均已痊愈出院,没有录得严重及死亡病例,也没有录得猩红热群集性事件。

猩红热是由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至3天,传染途径主要是接触到病患口腔、鼻咽分泌物以及飞沫感染,病人一旦受到感染,在发病前后均具有相当高的传播能力。该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於2至8岁儿童。主要徵状为发热、咽喉痛、草莓样舌及皮疹,皮疹常出现於颈、胸、腋窝、手肘、腹股沟及大腿内侧面。典型的皮疹不出现於脸部,患处皮肤粗糙如沙纸,疹退后皮肤出现脱屑或片状脱皮。服用合适的抗生素可有效治疗,如没有适当治疗,可并发中耳炎、风湿热、肾病、肺炎、淋巴结炎、关节炎等。

猩红热并无预防疫苗,学生、家长、教育机构及托儿所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减低感染的机会。教育机构及托儿所发现群集性感染个案时,应立即通知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青局或社工局。

个人卫生

  1. 经常洗手以保持双手清洁,特别在接触眼、鼻及口前应洗手或用酒精抹手液抹手;
  2.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着口鼻,用纸巾包好痰涎及分泌物,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及尽快洗手;没有纸巾时应用肘部掩着口鼻,而不应用手掌掩着口鼻;
  3.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
  4. 处理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或地方时应戴上手套;
  5. 经常运动,保持适当休息与均衡营养,避免吸烟及前往人多挤迫的地方;
  6. 应避免与患有猩红热症状的病人作近距离接触;
  7. 若有发烧、咳嗽等症狀,应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
  8. 若出现猩红热症状,应留在家中休息,切勿上班或上学。

环境卫生

  1. 保持室内环境整洁乾爽,空气流通;
  2. 每日至少一次清洁消毒用过的玩具、家俱、地面以及手经常接触的地方;
  3. 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或地方应立即作适当消毒处理;
  4. 确保洗手间有皂液、一次性抹手纸或乾手机供使用。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