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因应内港的实际情况,透过部门协作,期望采用短、中、长期不同手段,发挥相互的效益,综合解决内港的水患问题。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有序落成,将进一步为澳门社会发展和城市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去年年底,政府部门已建立雨水泵房网络实时远程监控系统,确保泵房运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还利用现有海堤加装内港防洪墙,以抵御暴雨期间,潮水水位超越海堤而造成的水浸。
为减低潮水过高,而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当局除了在出海口位置使用止回装置外,接下来会对现有各雨水出海口渠道开展截流改道工程,以及强化渠网和提高路面的排水能力。
此外,特区政府计划今年内会启动在内港加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将新马路至水上街市一带内港沿岸的雨水,利用容量达到2,200立方米的涵箱渠收集起来,再透过泵房的强力抽水马达,将之排走,以舒缓内港一带的路面水浸情况,预计工程在2021年完成。
另外,政府亦计划在内港沿线进行灌浆防渗,加建13个固定式泵井,并完善渠口的防倒灌设施,加强排涝能力,改善海水倒灌的情况。
除此之外,政府在2015年已采用“见缝施堵”的模式,设置防水闸和挡水墙。为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政府计划在妈阁航海学校至林茂塘海港楼沿岸,加建全长2.13公里,能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墙,其高度约1.5米,可应对潮高4.8米,能够抵挡台风“贝姬”及“黑格比”级别的风暴潮。
就长期整治水患方面,为抵御更大风暴潮及台风暴雨期间潮水上升的叠加效应,特区政府计划在湾仔水道近妈阁河口,建设活动式挡潮闸,长远缓解内港沿岸水患问题。计划建设的挡潮闸宽650米,分为3个通行闸和3个非通行闸。当预报风暴潮会出现高水位时,挡潮闸会逐一关闭,最后形成一道可抵挡5.8米潮高的人工屏障,高於台风“天鸽”期间的最高潮位5.58米,设计以应对200年一遇的洪水为标准。
除了内港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措施外,路环岛西侧的防洪问题,也在特区政府的规划当中,相关的研究工作正积极开展。
在筹划整治水患措施的同时,特区政府亦已制订《台风期间风暴潮低洼地区疏散撤离计划》,在紧急情况下,协助低洼地区居民和商户,转移及撤离到位於较高位置的避险中心或紧急疏散停留点。目前,政府已规划在全澳16处地点设立避险中心及4个紧急疏散停留点。当局会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发放风暴潮讯息,以及发放需要紧急撤离的指示。
特区政府会持续和全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把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加强资源投入,配合短、中、长期措施,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