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二○一九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 — 二. 深化城市建设


(一)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安全城市建设

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职责。自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后,已启动18项短期措施和12项中长期措施,在中央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社会各界团结协作,特区政府总体部署,相关工作在应对今年超强台风“山竹”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推进《民防纲要法》的立法程序,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明年发布及实施《澳门防灾减灾中长期规划(2019-2028)》。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扩大保险覆盖面,争取年内出台相关方案,并启动投保的招标工作。

健全防灾减灾软硬件设施,强化人员专业培训,持续优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发布网络,运用先进科技全面提升民防信息传播效率。加强重大事故监测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

以防为主,保障供电供水安全:强化区外供电保障,明年建成粤澳第三条输电通道,增加本地发电能力,改善低漥地区供电设施;完善供水系统,明年建成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加快建造石排湾净水厂、九澳水库扩容工程。

通过工程建设和维修清理等方式,综合治理水浸,提高防洪、防潮的能力,包括推进内港挡潮闸建设,加快在低漥地区建造防洪墙,加速建设内港雨水截流渠及雨水泵房,北区部份雨水溢流管道建设预计在明年雨季前完成,推进路环西侧防潮排涝规划;加强清除河床淤泥,疏通排洪出水口,重视对渠网的保护、清理和重整。

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明年,继续完善城市避险疏散体系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规划和健全社区义工队的分布、组建和培训;优化公共安全科普教育,创建应急教育课程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非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

优化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应急能力。重视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灾后食品及垃圾的正确处理,不断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巩固多层次、多功能的安全城市系统。优化社区警务,提高纪律部队人员素质,增强执法效率和能力。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推进大湾区在预防应对重大事故的互动,强化各种跨境罪案的情报交流和分析,打击及预防各类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特区的公共安全。

(二)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全面建设智慧城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政府强调以国际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创建完整及有层次的科研和科技创新机制,健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成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并下设“科技创新和智慧城市工作小组”。制定《鼓励科研创新税务优惠制度》,争取明年进入立法程序;启动科技创新发展策略研究,确定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

明年,加大对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并向两个新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一次性启动资金。为在澳青年科研学者,以及参与科研项目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供资助。

展开多方面研究,包括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援机制及资助方式;加强支持重点领域,例如中医药、芯片、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太空科学与深空探测等;优化高端科研人才的引进机制和相应的监察机制。

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争取在本地合办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区域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参与构建区域性的协同创新平台。优化双创支援政策,鼓励创业团队创新进取。充分利用澳门“一中心、一平台”的定位优势,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共同打造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

深化各范畴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相关的教育、培训和推广,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应用。政府专有云计算中心明年完成改造工程并投入使用。

推动智慧政务,构建数据开放服务平台,拓宽数据资源的共享增值和创新应用。明年跨部门公共服务电子化将由70项增至90项。推动电子支付服务多元化和扩大使用。促进更多牌照申请和行政服务电子化,实现饮食牌照续期电子化。

加快智慧警务,明年建成应急指挥应用平台,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统筹协调能力。推进智慧交通,优化交通运行管理、公交配置和协调道路工程,提供智慧出行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医疗政策和服务,以及旅游决策等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撑。

开展部署5G网络前期工作,推动电信营运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络及服务汇流制度》的立法工作,实现三网融合,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流动网络服务。

(三)统筹规划交通治理,增强出行便捷舒适

政府高度重视居民对改善交通的迫切诉求,致力通过多层面、多渠道统筹安排,综合治理交通。

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持续优化巴士路线网络,重整和完善巴士站点;关闸地下巴士总站将于年底重开。

新的100部普通的士和200部特别的士明年陆续投入服务,明年再公开竞投150部普通的士,预计的士总数可增至2,050部。《轻型出租汽车客运法律制度》正在立法会细则性审议。

推广绿色出行,完善步行网络,加强道路绿化和美化,营造舒适便利步行通道;加快推进空中走廊的建造,有序改善旧式行人天桥便利行走的条件,实现无障碍通行。

加紧轻轨的筹建和测试工作。凼仔线将于明年通车,还正在兴建连接凼仔与澳门半岛的妈阁站,以及其交通枢纽工程,并已开展连接石排湾线的工程;探讨东线连通凼仔客运码头、新城A区和关闸的可行性,并研究新城A区连接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和外港码头的方案。《轻轨交通系统法》已提交立法会审议。成立轻轨运营公司,负责轻轨系统建设及营运。

尽快启动澳凼第四条跨海大桥建设,推进第五条通道的专项研究及初步设计。

利用海域研究拓展海上新航线。跟进适度开放基地航空公司市场的工作,推动落实澳门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

发挥港珠澳大桥通车效应,扩宽本地物流业发展空间,完善交通配套,优化交通管理措施,切实解决接驳道路拥挤问题,助力大湾区人流、物流更便捷流动。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加强生态教育,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强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构建综合治理移动污染源的机制,透过环保教育、污者自付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鼓励减塑行动,引入胶樽回收机,争取明年完成《使用塑胶袋的限制》的立法程序。

加快环保基础建设,落实《澳门污水处理设施总体规划》,启动优化澳门半岛污水处理厂及其营运保养,明年完成路环污水处理厂升级的设计。持续推动电动车的使用,实现在全澳设置200个充电位的目标。

政府将在建筑废料堆填区内拨出15,000平方米,供本澳回收业界竞投使用,作为纸张、塑胶及金属三类废物出口前的预处理场地;另外,划出一幅30,000平方米的土地,兴建厨余集中处理设施,以处理每日厨余量百分之五十或以上为目标。同时,推出“厨余回收先导计划”。

增设绿化休憩空间,展开山林生态修复,优化并延长步行径和自行车径。

落实《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与其他城市联手改善区域内空气质量。已开展废旧车辆转移至广东处理的试运,明年将有序扩大相关工作。

(五)汇聚中西人文精华,打造多元文化名城

多元文化是澳门的一大特色。澳门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具有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东西方文化交融共存的鲜明特征。

推进文化传承教育。着力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播,加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推行文化普及和艺术教育,鼓励本地原创艺术,大力培养本地各种文化人才。不断丰富文化设施布局和居民文化生活。明年,冼星海纪念馆、石排湾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陆续落成。

建设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增强澳门文化软实力。加强区域文化合作,扩大国际文化交往,提升澳门文化形象。

健全文物监测机制,加快编制《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的专业水平。

广大土生葡人和旅居澳门的葡人,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及合法权益,支持他们与广大居民一道,共同参与特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