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今(3月20日)举行记者会就澳门的麻疹情况作出介绍,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林松、公共卫生顾问医生梁亦好出席了记者会。
林松主任指出,澳门于2014年成为西太区首4个被认证消除麻疹的国家和地区,但目前世界各地包括,特别是内地、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等地仍存在麻疹流行。直至目前,澳门今年已录得8例麻疹个案,其中5宗输入和3宗输入相关病例,而去年全年则录得3宗输入性病例,但无输入相关病例;情况较去年有明显增加。
他表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及受污染的物件传染。潜伏期通常为7至18天,可长达21天,传染期由出疹前4天持续至出疹后4天。以高热(38℃以上)、口腔粘膜斑(Koplik斑)、全身性的皮肤斑丘疹、结膜炎、咳嗽和流涕等表现为特征。通常皮疹于发病后第3天出现,最先见于耳后和面部,渐及颈、躯体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持续4至7天,疹退后有脱屑及色素沉着。麻疹具有很高的传染性,未打疫苗或未感染者很易受到传染,在疫苗覆盖率不高的年代,是儿童极为常见的疾病。麻疹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为轻症,但可出现脑炎、肺炎等并发症,病死率为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
林医生强调,由于卫生局一直透过不断加强和改善防疫接种策略,在维持高水平的疫苗覆盖率下,使本澳近年仅录得零星输入病例或与输入有关的病例。按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消除麻疹不是完全没有麻疹本地病例,而是指在具有一定数量人口的较大地理区域内,无本地麻疹病毒传播;输入麻疹病毒也不引起本地持续传播;所有的散发病例和传播链均可追溯到与输入病例的有关。要达到认证要求,除了病例极少外,还要提供充分的资料,证明麻疹的监测系统足够敏感;同时,必须通过恰当的疫苗免疫策略保持高的人群免疫力,才能达到保持消除麻疹状态。他相信,由于邻近区的疫情十分严重,今年本澳的情况虽较往年明显严重,但仍可控,不担心会被世界卫生组织取消认证。
同时,他建议以下人士可到卫生中心接种疫苗:1)到12月龄和18月龄预约接种日期者;2) 18月龄至18岁以下,未完成2剂者;3) 1970年后出生的18岁或以上,未曾患麻疹且未曾在1岁生日后接种1剂者。而澳门现亦有大量外雇人员,特别是家佣主要来自菲律宾和越南等地,卫生局呼吁雇主应留意来自有关地区的家佣,如接种记录不明确应为其安排接种麻疹疫苗。在澳工作的非本地居民除可在私营医院自费接种外,亦可在卫生中心及卫生站付费接种(100元以内),接种时需出示身份证明文件、卫生局使用者卡及相关工作证明文件,无卫生局使用者卡请联络卫生中心办理。
梁亦好医生则介绍了两例新增个案的情况。她表示,其中1例为曾诊治早前1例输入个案的医生,另外1例为输入个案。首例患者为1名38岁女医生,澳门居民,镜湖医院内科医生;患者于3月14日出现发热,19日出现皮疹。19日经检测,其血液样本麻疹IgM抗体和PCR检测呈阳性反应;患者于内地出生,麻疹疫苗接种情况不详,目前在镜湖医院隔离病房住院治疗,仍有发热,情况一般。患者于潜伏期内无外游史。根据出现症状的时间,已被列为麻疹输入相关病例。患者的澳门同住家人暂没有出现类似病征。患者出现症状后无上班,没有接触病人。卫生局现正追踪患者发病期间曾接触人士(约106人)的健康状况,跟进期将截至4月9日。
而另1名患者为37岁男性,尼泊尔籍外劳,是在马会工作的马夫。患者于3月13日出现发热、流涕、咳嗽、咽痛及眼部不适等症状,曾到其公司诊所就诊;3月16日症状持续并出现面颈部皮疹,19日到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就诊,经检测,其血液样本麻疹IgM抗体和麻疹PCR检测呈阳性反应。患者于尼泊尔出生,麻疹疫苗接种情况不详,目前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病房住院治疗,仍有发热,情况一般。患者于3月2日从尼泊尔到澳门。根据出现症状的时间及旅游史,列为麻疹输入病例。患者的澳门同住同事暂没有出现类似病征。卫生局现正追踪患者发病期间曾接触人士(约20人)的健康状况,跟进期将截至4月10日。
此外,目前仍有2名麻疹疑似病例,仍在进一步排查中。
卫生局建议市民注意以下防范措施:
-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感染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在1岁生日后至少接种2剂含预防麻疹的疫苗才完全免疫;
- 不要带未完全免疫的儿童外游或到旅客聚集的地方;
- 其他人士按需要接种麻疹疫苗,尤其是负责照顾婴幼儿的人士,如家务助理、托儿所员工;
- 注意呼吸道礼仪,未洗手前勿触摸眼、鼻、口;
- 免疫力低者避免前往人多挤迫的地方或医疗场所;
- 出现疑似症状,应戴上口罩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