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把握机遇携手并进──特区成立后的高教发展


特区政府成立以来,一直秉持“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积极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建设,加大资源投入,提升高教素质,保障学术自主,推动科研创新,致力培育各类优秀人才。

高教普及规模拓展

随着澳门的发展,高等教育越趋普及化,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由回归初期约七成多,已上升至近几年九成以上;与此同时,本澳现时高等院校共10所,尽管只较回归前增加3所,但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却呈现出倍数式的上升。

2018/2019学年,各高等院校教研人员共2,931人,学生34,279人,课程280个;对比回归初期,课程数量增加约50%,教研人员和学生均增加近3倍。此外,本澳高等教育亦越来越受到外地学生青睐,非本地生人数由回归初期5,653人增加至现时17,992人,增幅超过两倍;在非本地生增长的同时,本澳亦吸引了更多来自外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研人员来澳任职,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有利于创造更自由、更开放的学术环境和气氛。

高教素质稳步提升

特区政府重视高教素质的持续提升,除构建高等教育素质评鉴制度外,亦于近年先后加入三个国际高教素质保证组织,包括高等教育素质保证网络(INQAAHE)、亚太素质保证网络(APQN),以及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辖下的高等教育质素保证国际组织(CIQG)。同时,特区政府亦鼓励院校构建更优秀的教研队伍,回归以来,具博士学位教学人员的比例由回归初期约15%攀升至现时约64%,增幅超过3倍。

在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本澳高教素质已渐获国际认可,例如:澳门大学位列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全球年轻大学排名60位,澳门科技大学在2018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1位,旅游学院在全球提供款待及休闲管理学科的顶尖高校中位列亚洲区第5位和全球第33位。同时,2017/2018学年共有29个高教课程取得包括华盛顿协议、首尔协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等在内的国际或地区性专业机构的认证,另有1个院校学术单位取得认证机构的专业认证。

高教制度更臻完善

良好的制度是高教赖以持续发展的前提。澳门原有的高教法规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订定,特区政府成立后,随即对澳门高教制度进行检视。从2002年开始,特区政府开展法规修订的意见征集工作,多次召开全澳高等院校代表咨询会议,并向高校收集书面意见;随后,先后两次向全澳市民公开咨询,广集意见。经长时间的深入讨论,《高等教育制度》法案于2017年获立法会通过,该法律属框架性质,与之相关的系列行政法规随后亦陆续公布。

与原有制度比较,新高教制度更着重于高教素质的保障与提升,并大幅增加了高校在开办课程方面的灵活性,同时更强调合作、流动和资源共享,强化高教与社会、与国际的联系,亦为资源投入提供更大的保障。学分制的引入,素质评鉴制度的构建,高教委员会及高教基金的设立,高教行政部门的改组,上述机制的增设与完善为高教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从制度上促进本澳高等教育的持续优化。

致力保障高校自主

特区政府一直高度尊重高校在教学和学术方面的独立和自主权利,除了在相关法规中予以保障外,亦于2006年透过订定《澳门大学法律制度》,赋予了该校自行开办高教课程的权利。

随着新高教制度的实施,高校在学术、教学、行政及财政的自主权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新制度下,本澳其他高校均可按规定进行院校认证,并在通过认证后向特区政府申请取得自行开办课程的权利,从而为其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更大的空间。

学术科研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和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透过各高校自身的努力,本澳高校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科研单位,逐步形成了一些优势领域,在中药质量研究、仿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物联网技术及太空科学等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扎实的研发基础,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并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

除高端技术的研究外,高校的学术与科研活动亦日趋活跃。资料显示,本澳高校教研人员每年于各主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由2011/2012学年的726篇增至2017/2018学年的3,712篇,数年间增幅超过4倍;同时,高校主办的国际研讨活动亦与日俱增,以2017/2018学年为例,本澳高校举办的国际研讨会、论坛及学术会议就达到58场,即不到一星期便有一个国际学术活动在进行,蓬勃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开展学术讨论搭建了寛广的舞台,在校园中营造出更自由、开放和多元的学术气氛。

此外,特区政府自2013年起透过“澳门高等院校教研人员专业发展资助”计划,支持高校教研人员赴外参与学术活动、出版及发表研究成果,该计划自推出至今共172人次获资助,分别前往内地、葡萄牙、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及澳洲等地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总资助金额至今已接近250万。

从业人员见证变化

从长期为澳门高教努力耕耘的众多业界人士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可以实实在在地领会到本澳高等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历程中的深刻变迁。

旅游学院黄竹君院长表示,回归后本澳中学毕业生的升学率持续提升,本澳高校的增加正好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在高校方面,院校的发展焦点开始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素质渐受国际认可,且在葡语、旅游等特定学科领域上具有颇高的国际认受性和影响力;高校开展的区域和国际交流活动增多,师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展。而令黄院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高教制度的讨论和立法过程,她认为新制度为高教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促进国际交流和在课程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对学术自由的保障,而校董会和素质评鉴制度的设立亦为高校管治和素质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澳门大学马许愿副校长的眼中,2005年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成立,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建设和落成使用,2006年《澳门大学法律制度》的公布,多所高校对葡语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新高教制度的实施,是回归后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高教变化。在高校管治方面,2006年公布的澳大相关法律赋予更大的学术、教学和行政自主权;在学术工作方面,他表示学术和教学自主得到加强,知识领域亦越来越多元化,这方面的发展吸引不少教学和研究人员,且是博士生的人数大幅增加,而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次数也显着增加。

育优才促社会进步

高教发展带动本澳人口素质的提升,资料显示,本澳劳动人口中具高教程度人口比例由特区成立初期的11.06%提升至2018年的36.43%,升幅超过3倍,现时本澳每三位劳动人口中,便有一位拥有高等教育学历。

同时,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亦为本澳高教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最近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学生能于三个月内找到第一份全职工作,约七成已就业学生认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其修读的专业对口,而毕业后三年超过五成以上的学生的平均月收入已高于收入中位数。

初见成绩续谋发展

过去20年,本澳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普及化、制度的完善、量与质的同步提升、学术科研活动的日趋活跃,无不揭示出本澳高等教育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随着新高等教育制度的实施及各项区域合作机制的逐步深化,本澳高教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因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安排,澳门作为区内四大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本澳高等教育在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和推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握千载难逢的机会,特区政府正与高等教育委员会就本澳高教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商议,以便尽量发挥本澳高校的自身优势,配合本澳的发展定位,为国家及澳门培育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