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澳门研究中心公布 大湾区澳门居民参与意愿调查及网络意见调结果

澳大澳门研究中心公布 大湾区澳门居民参与意愿调查及网络意见调结果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研究小组今(27)日公布「2018粤港澳大湾区澳门居民参与意愿调查及网络意见调查」结果。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研究小组于2018年成立,由澳大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担任总监,成员有澳大社会科学学院代院长盛力、政府与行政学系副教授余永逸、经济学系代系主任关锋、政府与行政学系教授吴德荣和澳门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志诚。小组去年12月进行电话调查发现,澳门居民对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态度上,大部份的受访澳门居民都表示不愿意到澳门以外的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和香港工作或生活,最主要原因是环境不合适。此外,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养老亦不足半数。值得注意的是,大部份55岁或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不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养老。

总体来说,年青人、大专或以上学历人士对到澳门以外的大湾区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较为开放。本调查亦发现约五成受访者表示愿意未来有更多来自其他大湾区城市居民来澳旅游及投资,而愿意未来有更多来自其他大湾区城市居民来澳就业或定居的受访者不足三成。

此外,针对去年澳门新闻媒体及社交媒体网络意见进行挖掘分析,发现新闻媒体报道及社交媒体网络民意对大湾区相关内容的表达有所不同。关注内容方面,新闻媒体更为关注特区政府在政策上的动向及由政府和官员主导的相关动作,网络民意更为关注大湾区建设框架下与民生利益相关的领域及议题,如交通(驾照互认)、基础设施建设(兴建火葬场)、廉洁问题(移民审批乱象)等。

电话调结果

约三成八(37.9%)受访者表示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身份、职业、身份认同、恒常到内地消费的习惯、到内地旅游的频率、自己或家人是否在内地经商或就业、自己或家人是否在内地读书呈现显着差别。愿意和不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分别有如下特点:

表一:愿意和不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特点

愿意

不愿意

性别

男性

女性

年龄

15-24岁

65岁以上

教育程度

大专文凭/副学士

小学或以下学历

身份

学生

退休人士

职业

立法机关成员、公共行政高级官员、社团领导人员、企业领导人员及经理

蓝领,劳动工人,一般服务员

身份认同

中国的澳门人

澳门人

恒常到内地消费习惯

没有

内地旅游频率

经常到内地游旅的频率

没有去过

自己或家人在内地经商或就业

不是

自己或家人在内地读书

不是

当中,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的原因主要是事发展前景更好(61.2%),不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的原因则主要是生活方式较不合适(76.5%)。

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7.78)较不愿意的受访者(7.46)高, 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t(474)=1.493,p=.136。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的澳门人身份认同感(8.21)较不愿意的受访者(7.46)高,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t(472)=1.894,p=.059。

二成三(23.0%)受访者表示愿意到大湾区内的香港工作或生活,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身份、出生地及身份认同方面呈现显着差异。愿意和不愿意到大湾区内的香港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分别有如下特点:

表二:愿意和不愿意到大湾区内的香港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特点

愿意

不愿意

性别

男性

女性

年龄

15-24岁

55-64岁

教育程度

博士

初中学历

身份

学生

待业/失业人士

出生地

香港

内地大湾区城市

身份认同

澳门人

中国的澳门人

当中,愿意到大湾区的香港工作或生活的原因主要是事发展前景更好(62.4%),不愿意到大湾区的香港工作或生活的原因则主要是生活方式较不合适(52.4%)。

愿意到大湾区的香港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7.24)较不愿意的受访者(7.72)低,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t(493)=2.043,p=.042。愿意到大湾区的香港工作或生活的受访者的澳门人身份认同感(8.17)较不愿意的受访者(7.98)高,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t(491)=1.048,p=.193。

过半数(53.8%)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即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及江门)养老,在年龄、教育程度、身份、职业、个人每月收入、是否有亲戚在澳门以外的大湾区城市定居、恒常到内地消费的习惯、到内地旅游的频率及自己或家人是否在内地经商或就业方面呈现显着差异。

表三:愿意和不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养老的受访者特点

愿意

不愿意

年龄

25-34岁

65岁以上

教育程度

博士

小学或以下学历

身份

就业人士

退休人士

职业

一般公务员

蓝领,劳动工人,一般服务员

个人每月收入

40,001元~50,000元

60,001元或以上

有亲戚在澳门以外的大湾区城市定居

不是

恒常到内地消费习惯

没有

内地旅游频率

经常

没有去过

自己或家人在内地经商或就业

不是

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大湾区城市养老的受访者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7.88)较不愿意的受访者(7.39)低,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t(453)=1.314,p=.189。愿意到内地大湾区城市养老的受访者的澳门人身份认同感(8.09)较不愿意的受访者(7.87)高,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t(449.30)=2.402,p=.017。

五成六(56.0%)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未来有更多来自其他大湾区城市居民来澳门旅游,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的受访者约占一成八(18.4%)。

约五成三(53.3%)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未来有更多来自其他大湾区城市居民来澳门投资,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的受访者约占二成四(23.6%)。

近五成(47.6%)受访者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未来有更多来自其他大湾区城市居民来澳门就业,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的受访者不足三成(29.5%)。

五成八(58.2%)受访者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未来有更多来自其他大湾区城市居民来澳门定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的受访者约占二成(21.0%)。

电话调查以量化方式进行,针对整体居民对参与大湾区发展的态度进行民意调查。调查于2018年12月17日至12月30日期间进行,访问对象为15岁或以上之澳门居民,一共成功完成个案557个。

媒体挖掘分析结果

规划纲要中,为澳门的发展给出明确定位: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对于定位的三个侧重点,新闻媒体及社交媒体均提及「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最多(报道量2,733笔,热度值624.5点),其次是「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报道量1,467笔,热度值72.9点)和「交流合作基地」(报道量501笔,热度值45.2点)。另外提及「一中心、一平台」有1,938笔新闻报道和336.7点热度值。

对于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方面,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关注点较为相似,稍有差异。新闻媒体提及最多的是葡语优势和制度优势,报道量分列第一和第二(6,740笔和4,959笔),在社交媒体中,热度值排名第二和第一(994.4点和1,115.0点),因此是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均最为认同的优势。

有媒体报道认为,澳门应该充分发挥葡语优势,这是澳门特有的「软实力」,澳门可利用对接葡语系国家市场优势,稳步推进「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建设。网络民意亦支持澳门加强中葡平台合作,同时认为内地各省亦能以藉助澳门作为中葡商贸合作平台的优势「走出去」。

制度优势方面,较多新闻报道和网络民意提到,「一国两制」制度是澳门发展和参与大湾区建设最大的优势,让澳门在回归后保持长期的繁荣稳定。有意见表达到,诸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在台风「天鸽」袭击中参与救灾,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落成等事实,让澳门居民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谈及澳门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劣势,新闻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看法接近,均最为关注经济结构单一(报道量3,505笔,热度值846.8点)。澳门经济结构以博彩业一业独大,假如经济环境变化,恐难以承受,因此,经济稳定性欠佳引发部分担忧情绪。

提及劣势第二位是人资不足(报道量822笔,热度值374.8点)。多方观点认为,澳门欲参与大湾区建设,人力资源不足也是一大问题,由此担心本澳竞争力不足;更甚者,有观点认为,如进一步参与大湾区建设,整体环境更为开放,会引发人才流失,可能导致本澳人才缺失和竞争力下降。

对比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下所关注的领域,两类媒体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新闻媒体提及最多的是文化艺术(报道量16,562笔)、科技创新(报道量15,394笔)和教育(报道量11,903笔),交通问题位列第四(报道量10,388笔),随后是金融(报道量10,351笔)和旅游(报道量10,103笔)。

社交媒体关注前三位分别是交通(热度值7,420.2点)、基础设施建设(热度值6,553.3点)和金融(热度值5,476.8点)。

总结之,共同进入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关注前十位的领域有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教育、交通、金融、旅游、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新闻媒体更为关注医疗卫生和经济多元发展,未进入社交媒体关注前十位;相对而言,社交媒体更为关注法律和房屋问题,未进入新闻媒体关注前十。

具体议题方面,与大湾区相关的议题涉及方方面面,与澳门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息息相关。本节着重分析新闻媒体及社交媒体的关注议题,并针对新闻报道量前十及社交媒体关注前十的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议题中,港珠澳大桥是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均最为关注的议题(报道量5,166笔和热度值3,239.6点)。同时位列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关注前十位的议题有智慧城市、传承澳门美食、医疗保障对接、驾照互认、粤澳合作发展基金、本澳楼价走势、旧区重整,上述是不同媒体渠道共同关注的话题领域。相对而言,新闻媒体更为关注扶贫工作和2019施政报告,议题未进入社交媒体关注前十;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更为关注移民审批乱象和兴建火葬场,这些议题未进入新闻媒体关注前十。

观察各议题相关的文本内容,整体情绪分析结果,了解谈及不同议题时,情绪表达的情况。在新闻媒体报道量及社交媒体热度值排名前十的十二大议题中,提及「传承澳门美食」、「扶贫工作」和「港珠澳大桥」的文本内容情绪分析结果正面表达占比较高,均在九成之上(97.1%,94.3%,90.1%);中立情绪以「兴建火葬场」的占比最高,达到七成(71.9%);从负面情绪上来看,「驾照互认」、「移民审批乱象」及「粤澳合作发展基金」的占比较高,分别是32.6%,23.4%和16.5%。

注:由于四舍五入之原因,图表中各项加总或与100%有微小差异,属正常的统计现象。

参考新闻报道及网络民意,总结出社会各方对于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建议与主张,新闻媒体的表达及社交媒体意见类似,主要集中在推动学术研究交流(报道量8,465笔,热度值1,316.7点)、经济多元(报道量6,228笔,热度值1,090.6点)和通关便利(报道量1,570笔,热度值505.3点),均在排名前三,顺序一致。

观察新闻媒体报道及社交媒体网络民意对大湾区的关注情况,可发现两渠道对大湾区相关内容的表达有所不同。从信息量上看,新闻报道量明显多于社交媒体信息量,较可能是由于大湾区建设是在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更为受到媒体关注。

关注内容方面,新闻媒体更为关注特区政府在政策上的动向(如2019施政报告中的对于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阐述),及由政府和官员主导的相关动作(如扶贫工作);在报道具体的领域方面,新闻媒体关注文化艺术(如澳门美食)、科技创新(如智慧城市)。相较之下,网络民意更为关注大湾区建设框架下与民生利益相关的领域及议题,如交通(驾照互认)、基础设施建设(兴建火葬场)、廉洁问题(移民审批乱象)等。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因渠道属性不同,所体现出来的传播形态有明显差异。

媒体挖掘使用网络挖掘技术,完整、系统地采集澳门主要新闻媒体、Facebook时事类专页和网络论坛之相关意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数据库,并运用大数据技术辅助在线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全面检视。文中所提及的「信息量」指新闻媒体、Facebook和论坛中谈及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数和网帖讨论数,包括主帖及回帖,统计单位:笔。热度值是指是综合计算网民行为资料(赞好数、分享数、获得回帖数、阅读数/点击数/观看数)所得,数值越大热度值越高。使用单位:点。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