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国际论坛圆满结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国际论坛圆满结束

2019年8月13日,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国际论坛于澳门君悦酒店闭幕。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议程中,来自十多个国家、地区和本澳的共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交流研讨,提出了许多具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日本长崎大学荣休教授Geoffrey Charles Gunn、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等嘉宾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宋永华校长认为,每次文化跨越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的变革,澳门可以物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打造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同时也要妥善应对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李德顺教授倡导构建百花园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式的对话机制,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之一,就是要充分担当起人类多元文化交融汇合、共建繁荣的一个新式平台。Geoffrey Charles Gunn教授提出,大湾区建设要有人文关怀、生态关怀、历史关怀和文化遗产关怀。熊澄宇教授认为,大湾区的文化使命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空间载体,推动世界范围内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合交流和发展互鉴。葛剑雄教授认为,中华文明是在开放中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而得到丰富、扩大和发展的,中国文化具有不断的自我创新、自强不息的能力,也有与其他文化共融、共存的能力。

本次论坛平行举行了三场分论坛。在“人类命运与文化魅力—历史、文学、哲学”分论坛,学者们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文化基础、实现路径等展开对话,认为文化交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澳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西风东渐”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澳门依旧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优势,应发挥好这种优势助力澳门“一基地”的建设。

在“文化传统与社会进步—政治、法律”分论坛,学者们就启蒙与进步、瑞士哲学与道德经的关系、法律与文化的关系、文明的交流和冲突、程序正义、大湾区法律的重要性、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移植和全球法律史中的澳门等话题交流了看法。专家们认为,多元化社会应当追求和谐,而不是对抗;要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但法律不是万能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包含着三种法律文明秩序的冲突与融合,需要不断磨合和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在“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社会、科技”分论坛,学者们就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数据文化、澳门中医药产业、儒家文化和家族企业、科技进步中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洋文化等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澳门具有多元文化包容发展的传统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融入大湾区发展中,强化澳门文化特色,提升澳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适应现代要求,做好文化传播,提升城市软实力。

在12日晚举行的论坛欢迎晚宴上,澳门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教授发表了欢迎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一个新时代的命题、人类的命题、世界的命题、永恒的命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澳门建设文化交流基地的光荣使命,更加重了澳门这个世界之城的墨彩。国际着名小提琴演奏家高参、香港着名钢琴演奏家郑慧进行了联袂表演,来自内地和本澳的八位书画家现场合作创作了书画作品《濠江揽胜图》。

13日午间举行的论坛闭幕式,由澳门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副局长林媛主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教授于兴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分别代表三个分论坛作了总结发言。刘世锦认为,澳门是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社会,澳门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开放与保持传统不矛盾,越开放越能发挥自身特色。于兴中认为,粤港澳三地法律的衔接是三地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要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大湾区学”。王庆节认为,理想的共同体不仅是观念交流层次的,更多的带有自然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形成共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