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第六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探讨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作主旨发言

由澳门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以及暨南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9月5至6日一连两天在澳门科学馆会议中心圆满举行,会议以“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为主题,共约五十位研究澳门学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澳门基金会自2010年起先后与澳门大学等机构合作,定期举办“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以澳门学的学理化与国际化、文献调查和澳门学实证研讨、澳门学知识建构与学术成长、文献基础与学科建设、澳门学与澳门发展等作为会议主题,累积历届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了“澳门学”的发展。而从本届起,研讨会将以支撑澳门学学科发展方向的领域为主题,以“文化”作为专题切入,透过各方专家学者聚首一堂,提供真知灼见,共同推动澳门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长足进步。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认为,澳门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地论证和定义。澳门学既要有地方特色,也要有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更要有灵有肉有情,处处体现出人文的关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的澳门学,才能真正地建立澳门的本土知识体系,唤起我们的记忆,启迪人们的心智,赋予我们力量,把握住话语权,指引我们继续昂首前行的道路;也只有这样的澳门学,才有旺盛不息的生命力,持续为澳门发展、国家进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文化部(现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主旨发言时则提到,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社会实践是澳门学的价值基础。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实体的积极参与者,澳门的历史与现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而澳门案例更为人类未来发展核心价值的理念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践,聚焦澳门社会包容发展、和谐自洽的独特文化生态,正是澳门学对后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智慧的珍贵所在,也是澳门学应有的主要价值取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澳门学的发展需要走向构建澳门学的学科体系,他分析现时在澳门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基础问题,并从智库的视角提出了构建澳门学学科体系和目录,提出通过学术平台、学科队伍建设和传播机制等具体行动计划,从而推动澳门学学科更好更快发展。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认为,澳门是一个族群高度多元化的社会,澳门模式的建立基础是鼓励多元文化互相交流,在以华人为主体,各族群和谐交流、包容平等的澳门,更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研究员、着名历史学家金国平总结发言时称,“澳门学”从概念提出到学科建设已经有三十多年,通过学理的研究、范式的探讨、基础的构筑、国际研讨会的连续召开,澳门学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他并表示喜见参会者扩及各个专业领域,且有不少新的研究者加入,并提到在澳门基金会的大力推动下,加上学术界的努力,澳门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占领了数个制高点,夺回了话语权,且有不衰之势。

参与是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地区、梵蒂冈及日本等地,除了上述发言的嘉宾外,还包括王浩晨、朱寿桐、余东、吴宏岐、李涵闻、李庆新、李燕萍、李玺、杜妍、周平、周荐、冈恩 (Geoffrey C. Gunn) 、林玉凤、林发钦、林广志、林锐华、柯力、柯恒一、柳嘉信、倪容、孙思宇、袁持平、郝雨凡、马建春、高婕、娄胜华、张士闪、张小劲、张小军、盛力、陈才俊、陈杰、陈章喜、陈树荣、汤开建、杨开荆、温学权、叶桂平、叶农、臧小华、赵殿红、鄞益奋、萧泳红、龙扬志、戴定澄以及谢少聪等。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