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基会组织编纂十部民间文艺志书 《戏曲志‧澳门卷》率先出版成果丰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各卷编纂成员与总编辑部专家合影留念

整理民间艺术资源

为抢救澳门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及传承文化,澳门基金会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于2012年合作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大型编纂出版项目,发动澳门社会力量,对面临消失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抢救。项目包括传统戏曲、音乐、舞蹈、谚语、故事、歌谣等,共分十卷 ,也称为“十部”。编纂团队经过多年的深入挖掘、田野考察,以及编纂整理,进展顺利,其中《中国戏曲志‧澳门卷》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标志着“澳门卷”迈向新的里程碑。

新书发行仪式于2020年1月10日下午六时半在澳门科学馆举行,由澳门基金会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下称“中心”)主办。出席的主礼嘉宾有中联办宣传文化部部长万速成、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澳门文化局局长代表李观鼎顾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中国戏曲志》编辑部主任刘文峰及《中国戏曲志‧澳门卷》主编沈秉和,以及中心代表、十部各卷团队负责人、澳门图书馆代表、曲艺社团代表等约七十人。

港澳台首部“十部志书”发行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以及各有关文艺家协会联合发起的一次工程浩大的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编纂项目,在全国分省区立卷,每个省区十卷,因此也称“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自1979年启动以来,经过全国数万名文艺工作者30年的艰苦努力,“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内地共298部省卷于2009年完成出版,成为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宏大文化工程,被誉为“文化长城”。

吴志良主席致辞时表示,澳门同为祖国大家庭的一份子,既守护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与西方文化长期朝夕相处,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需要有系统地加以发掘、整理和记录。编纂“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是澳门一次规模巨大的文艺资源普查和整理运动,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描绘出澳门民间文艺的图谱,系统寻找澳门传统文化的基因,不但为澳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检阅和记录的载体,更是让这些本地的瑰宝得到保育和传承的重要媒介。期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并支持有关工作,共同参与澳门的文化保育、建设和传承,为澳门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添砖加瓦。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发来致辞,并由刘文峰主任代读,表示该志书作为首部出版成果,是所有参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编纂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智慧的结晶和辛勤工作的成果,开创了澳门民间文化艺术的先河,也成为向共和国70年华诞、澳门回归20周年的献礼的文化大事,也是配合国家部署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

童根兴认为,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被誉为建设“中国文化万里长城”的系统工程,而澳门卷的成功启动,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

全面梳理澳门戏曲资源

《中国戏曲志‧澳门卷》由沈秉和及程美宝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团队成员有谢少聪、叶少玉、关瑾华、黄静珊、黎月梅等。程美宝介绍时称,团队经过数年的努力,完成了逾50万字稿本,涵盖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四大部分。共收录了1600多个剧目,还有着名表演者的人物传记,以及澳门戏曲活动年表,全面搜集和整理了戏曲在澳门的历史源流以及发展。她特别提到40年代的小龙剧团和90年代的励进粤剧社,展示粤剧粤曲在澳门的群众性与社会性,是这部志书最突出之处。期待编纂成果与澳门市民大众共享,使他们为这一段历史感到自豪。

与会者对志书面世反应热烈,认为内容详实,反映了澳门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题材,可谓成果丰硕。活动期间不少曲艺界人士演唱助兴,如朱振华、邓景滨等现场清唱或朗诵表演,气氛高涨,让大家感受澳门戏曲文化底蕴。

开启 “盛世修志”局面

除《戏曲志》外,“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的各个卷团队正在加紧编纂工作,按照国家文化部的编纂体例,进行了大量资料搜集,包括网上征集、访问、调查等,以澳门民间流传的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组织编纂。分别有由戴定澄主编的《民歌卷》和《器乐曲卷》,沈秉和主编的《曲艺志》、《戏曲音乐集成》及《曲艺音乐集成》,张卓夫主编的《故事卷》,邓景滨主编的《谚语卷》,胡国年主编的《歌谣卷》,邓锦嫦主编的《舞蹈卷》。

吴志良坦言,澳门近年发展一日千里,澳基会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发动社会抢救澳门民间文化资源。他补充,所谓盛世修志,该项目的开展,有助建立澳门人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稍后各卷将陆续出版,期望市民大众参与和支持。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