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新研发提高肿瘤诊疗精准度

超小尺寸聚合物点用于近红外二区光学肿瘤诊疗

由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袁振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光学分子影像和肿瘤精准诊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开发了一种超小尺寸生物相容性极好的聚合物点,并将其应用于近红外二区光声肿瘤诊断和光热治疗,提高肿瘤诊疗的精准度,为有机半导体纳米探针的临床转化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刚刚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数15.621)。

光声成像介导的肿瘤诊疗是当前分子影像研究的前沿领域,发展多功能影像造影剂,可以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精准资讯,代表了高效率精密肿瘤诊疗学的发展新趋势,而具有高穿透深度和较少组织暴露的近红外二区(1000-1700 nm)多尺度的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精准医疗技术平台。然而,目前可用于影像介导癌症治疗且可生物代谢的近红外二区造影剂极少,因此极大限制了这种综合诊疗平台的发展。

袁振的团队通过优化共轭聚合物的带隙结构及改良的自组装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超小型多功能近红外二区强吸收的聚合物点(DPP-BTzTD Pdot)。这种新型的聚合物点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光吸收能力、生物相容性、光声信号以及光热转化效率(53%)。通过小鼠肿瘤模型,进一步活体验证了聚合物点高效的肿瘤消融能力以及通过肾脏系统的快速排泄能力。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聚合物点在光功率密度仅0.5 W cm-2的1064 nm照射下便具有显着的光热治疗性能,远低于其最大允许光功率密度辐射值1 W cm-2。因此,该研究为有机半导体纳米探针的临床转化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研究由袁振主导,主要参与者为其博士生门孝菊,并得到澳门大学及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

袁振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生物医学光子学原创性成像原理和原型光学器件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光声结构成像向定量功能成像的转变,他也是早期连续波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的几个开拓者之一,该技术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脑疾病临床诊断。袁振在脑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光子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一流国际广泛认可的科研成果,在多本国际顶尖生物医学光子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近200篇。袁振现任《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编委,《BMC Medical Imaging》和《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副主编、美国光学学会和国际光电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委员及澳门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协会副主席 。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