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仿生纳米新药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澳大仿生纳米新药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今(26)日刊登了澳门大学的最新研发成果——一种基于巨噬细胞膜包载的仿生纳米制剂,可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且无毒副作用。同时该研究也是世界上首次在炎症疾病模型中将细胞仿生纳米制剂和活细胞制剂进行对比研究,可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后续研究中选择合适剂型提供指导。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其病因是粥样斑块沉积在血管壁,造成动脉狭窄,现有药物虽可减缓该病进程,但尚不能治愈,且毒副作用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澳大中华医药研究院王瑞兵课题组和李铭源课题组合作,从发病机制上寻找新的突破点,开发了一种基于巨噬细胞膜包载的仿生纳米制剂,可靶向递送药物至斑块部位并有效逆转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且无毒副作用。该研究首次对比了该新型“仿生纳米制剂”和另一种新兴的“活细胞制剂”的疗效,详细阐明了差异化原因。

根据粥样斑块部位高表达的活性氧水平,研究团队以阿托伐他汀为模型药物,制备了活性氧敏感型载药纳米粒,并进一步构建了巨噬细胞膜包裹药物载体的仿生纳米制剂,和吞噬药物载体的巨噬细胞(活细胞)制剂。在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该仿生纳米制剂能显着提高载药纳米粒在斑块部位的富集,通过响应高水平活性氧释放被包裹的药物,且比活细胞制剂更好地缓解并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王瑞兵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巨噬细胞膜可结合斑块部位的炎症因子,从而降低炎症水平,并与阿托伐他汀协同发挥抗炎作用。然而,巨噬细胞(活细胞)制剂在斑块炎症环境中可被启动促炎机制,因而整体抗炎效果要差一些。”

此项研究获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檔案编号:0121/2018/A3)与澳大研究基金支持。澳大王瑞兵副教授和李铭源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澳大博士生高成、黄俏贤(澳大濠江博士奖学金得主)和硕士生刘聪蕙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澳大副教授万建波、博士生岳鲁丹、硕士生邝熙婷亦为本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研究成果以“仿生纳米制剂通过靶向药物治疗协同截取促炎因子致动脉粥样硬化消退”(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by macrophage-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via targeted pharmacotherapy and sequestr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为题发表于全球学术界知名《自然》(Nature)期刊的综合性子刊——《自然通讯》。研究详情可参阅: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439-7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