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研究纳米药物体内代谢有新突破

澳大研究纳米药物体内代谢有新突破

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郑颖教授的研究团队在斑马鱼模型上,发现了注射交联聚合物胶束的体内长循环和清除机制,为注射纳米药物的合理设计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援和指导,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该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生物材料领域最顶级期刊《生物材料》。

近年来,医药界涌现了大量的纳米载体系统(纳米药物),而成功实现临床转化的产品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纳米药物载体体内行为及作用机制的瞭解。由于光(可见光和萤光)很难穿透较厚的组织,纳米药物在啮齿类动物体内的追踪受到了其光学成像的严重限制。团队采用透明斑马鱼动物模型结合Förster能量共振转移萤光成像技术,实现了完整聚合物胶束纳米粒的体内量化和可视化追踪,从整个机体水准和细胞分子水准揭示了聚合物胶束的体内行为和清除机制。

是次研究发现,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清道夫受体介导了胶束纳米粒在斑马鱼尾静脉和肝脏内的捕获。胶束在体内解散后,聚合物直接通过肝胆途径被快速清除并排泄到胃肠道,而完整的聚合物胶束很难清除至体外。该项研究工作可以帮助药物研究者瞭解纳米药物在生物体内递送情况,优化药物递送系统,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相关研究获得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檔案编号:0013/2018/A1)和澳门大学(檔案编号:MYRG2017-00200-ICMS)的资助。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陶锦松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郑颖教授为通讯作者。澳大硕士研究生魏郑杰、闫醒阳,博士研究生何媛,中华医药研究院教授李铭源,健康科学学院教授葛伟,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王学清也为本次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原文连结: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4269?dgcid=rss_sd_all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