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京粤港澳专家聚首理工云论坛探讨机器翻译与智慧湾区

澳门理工学院“大数据时代的机器翻译、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专题论坛线上举行

为深入探讨机器翻译、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研究成果、以科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由澳门理工学院主办,语言大数据联盟(LBDA)、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三家支持单位参与的“大数据时代的机器翻译、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专题论坛于2020年7月16日上午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京粤港澳四地主讲嘉宾分别来自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云端聚首,各抒高见,探讨以创新科技驱动建设“中葡平台”以及打造“智慧湾区”。论坛共吸引了来自英国、葡萄牙、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内地和澳门等地百余人报名,本澳多家政府机构及部门翻译人员以及高校、银行、企业界相关学者、研究和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分别邀请到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丁恬、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晓丹、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及科学) 卢兆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柯晓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计算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熊璋、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生命科学及科技学院总监张少能和澳门理工学院应用科学高等学校副教授罗吴蔓担任主讲嘉宾。

丁恬指出,建设“中葡平台”架起连接中国和葡语国家的桥梁是澳门的使命。理工中葡机翻系统等机器翻译技术的出现,使澳门联系中葡的语言优势和纽带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是助力“中葡平台”建设的“利器”。张晓丹认为,国际化的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语言科技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的国际化和智慧化。柯晓华提出从机器翻译质量评测入手提升机器翻译效率,通过结合AI机器翻译、智能语音等模块,提升知识管理效率,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立足点,联接世界。

卢兆兴提出大湾区和大数据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大数据可以成为粤港澳社会经济融合的主要工具,对粤港澳三地融合作出重要的贡献和突破性的发展。熊璋指出发展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张少能指出,粤港澳三地分别逐渐进入5G新时代,在城市生活、行政、商务、旅游、交通等范畴不断深化电子科技,构建更高效便民的智慧化城市,共同融入智慧湾区。罗吴蔓在全面展示澳门理工学院机器翻译研发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机器翻译可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教育、经济产业等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得城市越来越智慧。

“大数据时代的机器翻译、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由澳门理工学院机器翻译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办,重点探讨如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进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作为港澳地区首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澳门作为湾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凭藉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领域的前沿创新科技成果,积极参与粤港澳创新科技走廊的建设,加大与粤港两地科技合作,特别是推动科技人才交流和科研攻关协调,透过深化“中葡平台”和“智慧湾区”建设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不断助力和提升中国与葡语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发展。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