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城市总体规划座谈会探讨交通基建智慧城巿

澳大城市总体规划座谈会探讨交通基建智慧城巿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今(23)日举行“澳门城巿总体规划系列座谈会:交通基建智慧城巿”专场。座谈会由澳大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副教授主持,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澳门特区《城巿总体规划(2020-2040)草案》(下称《草案》)的交通、基建、新能源、智慧城巿等领域提出建议,他们均认为澳门总体规划在以上方面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着墨。

澳大科技学院客席教授陈满锋认为,交通范畴中对外交通及公共交通均引用“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模式。按《草案》文本的交通图,对外交通的导向点(Transit Point)可应付从外到澳所需;但在本地公共交通的角度而言,TOD的效能并不明显,特别在澳门半岛内覆盖居住区很小。轻轨在目前的规划对解决居民本土交通的压力偏低,此情况应因人口密度增加而提高力度。澳门城巿规划学会秘书长林天瀚表示,澳门总体规划应就“公用空间增加但道路没有增加”的困局提出解决方案,建议对道路无条件增容的旧城区应考虑用“公交+步行”系统作为交通主轴方向,鼓励市民用公交或步行前往,减少驾驶私人车辆以缓解交通挤塞。此外,应考虑推动更多巴士专道作为轻轨未通车前的交通选项,以提升公交的营运效率。

澳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代主任、科技学院副教授余亮豪则提出,可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当中有新能源交通工具、公交优先等方面的指引,并发展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当中包括获取准确的道路、出行等资料,使用智能化的方式管理、推出便利出行的措施等。澳大科技学院副教授黄承发亦关注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他认为需要有数据用于预测和规划,不然目标只能是空想。例如要了解电动巴士的电力消耗,始能有规划地去使用新能源于公交上。他亦表示需加入无障碍设施和环境的规划,以适应有需要人士和长者的生活需求。澳大科技学院助理教授刘景荣认为《草案》对智慧城巿的规划太少,未能达到积极建设澳门成为一个智慧城巿的目标。他表示规划可补充一些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及指标;规划方案应针对本澳特色、去短留长,开启如大数据资料库等与智慧城巿有关的基建规划,建设综合能源系统等。

澳门工程师学会理事长萧志泳表示,澳门是一个开放形的城巿,其城巿规划应分城内和城外两方面,城内关于本地居民,城外涉及旅客往来。他认为在基建方面,澳门总体规划需更有前瞻性,不能着眼在现有已提出的方案上,需在法律、行政、技术上作出配合,这样可达到设计创新、产业升级,惠及本澳经济。此外,他提醒虽然现时政府财政充裕,但基建仍需考虑维护费用、成本效益及回收。澳门智慧城巿联盟副理事长陈桂舜认为,澳门总体规划应以数据为基础,预计18个分区的人口比例、就业职位、容积率以及2040时的人口增减幅度等。随着澳门更深度地融入大湾区及横琴发展等条件,亦可预视未来20年通关人数必定倍增,在交通及口岸增设上亦应作出规划。他认为如果大众未能按照澳门总体规划的20年计划去考虑各区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则不能达至全澳巿民参与规划未来城巿发展蓝图的目的。

澳门岩土工程协会监事长李熙烨则关注轻轨东线问题,他大致认同走向,但对全程走地下有所保留。因为从工程角度而言,根据政府提供的有限“全天候”景观、斜度要求等资料,认为未能提供足够的说服理据。例如基于全球暖化和本澳以往的风暴潮资料,在8号风球以上的恶劣天气风暴潮来临之前,这个庞大的地下铁路东线能否继续安全地运行;此外,根据相似项目的资料搜集,东线走地下可能会是一个150亿到200亿的工程,如果东线全程用造桥式兴建,成本应会减少一半,且工期也会远远快过走地下,政府应提供有关造价数据予巿民参考。会上,专家学者均表示澳门总体规划应具有前瞻性,需要预视到技术革新在未来的应用和所带来的影响,现时的《草案》较倾向使用现有的技术和设计去解决未来问题、规划将来。此外,以往咨询里的一些好的建议如单车径等,也应在总体规划中保留。

出席是次座谈会的还有澳大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朱寿桐、澳大澳门研究中心客席副教授吴玫、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关锋等。稍后,澳门研究中心将继续就《澳门总规草案》举办“人文环境规划”和“产业规划”专题座谈会。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