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办第三届中国文化澳门论坛

嘉宾出席开幕礼

由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及澳门民联智库合办的中国文化(澳门)论坛于今(7)日举行。是次论坛以“中国文化的时艰关怀与忧患意识”为主题,邀请历史、哲学、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界专家发表演讲并进行研讨。论坛采用现场会议及视频会议同步的方式进行。

论坛开幕礼由澳大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主持,中联办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刘伟、澳门立法会议员施家伦、澳大校长宋永华、澳大副校长苏基朗、澳大人文学院代院长徐杰、澳大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国情教育澳门协会会长王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华中师范大学原书记马敏、澳门焦点报社社长范益民等出席。宋永华致辞时表示,中国文化从古代到现代,始终有一种共克时艰的传统,有一种忧患意识的传统。我们就是应该认真研究、明确揭示这样伟大传统,这对于身在“时艰”之中的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中国历史文化中心、民联智库,以及澳大人文学院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宗教系提出是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文化的时艰关怀与忧患意识”,许多文化学者和文史专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研讨的愿望颇为强烈。

施家伦表示,第三届论坛的主题贴近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背景,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国文化精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有关疫情关怀和忧患意识的研讨,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为疫后经济社会、心理重建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将来定会成为华人文坛历史当中的重要一页。徐杰表示,人文学院的新五年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大学的战略部署,而另一个要点就是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次论坛系列学术会议就是这项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次论坛以中国文化传统应对疫情时艰的理念、智慧为主题展开学术讨论,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多领域,兼具学术性与人文关怀,对中华文化的时艰关怀与忧患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与时代性的思考,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澳大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于疫情时节开创的现场会议及视频会议同步进行的方式在本届论坛中继续使用,马敏、黄维梁、张志强、吴义雄、李继凯、马相武、傅天虹、潇潇、孙建荣、林广志等着名学者克服疫情困难,汇集澳门,奉献了一场文学、语言、文化乃至思想精神的盛宴。而朱栋霖、骆寒超、汪应果、卢新华、郑开、吴根友、李怡、林少阳、张翎、张凰、梦娜、朵拉、朴宰雨等着名教授、作家则将分别在内地及澳门、美国、加拿大、欧洲及东亚、东南亚各国通过线上视频发表言论。

论坛有四个部份,围绕议题“时既艰危,性复狷介”——中国传统文化的时艰意识与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时艰关怀与忧患意识、毕力干时艰——新冠时代的抗疫文化检视和共克时艰,玉汝于成——时艰关怀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路向。专家学者分别就“社群文化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新冠时代抗疫文化检视之一”、“公共领域与当代中国的城市管理:疫情期间的历史思考”、“新冠时代国家软实力与中华文化之认可”、“汉语新文学的忧患之书与忧患之诗”、“新冠时艰与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等议题做分析和讨论。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