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卫生局呼吁市民和医生留意登革热症状


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关键是清除传病媒介白纹伊蚊的孳生源 – 各种容器积水,使白纹伊蚊的密度尽可能降低。另一方面,本澳和邻近地区的经验亦表明,及早发现流行,并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亦是控制登革热漫延的关键。卫生局呼吁市民和医生,留意登革热的症状,及早就医和转介。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 – 14天,主要症状是发热,常伴有头痛、肌肉关节痛,常在发热3 – 5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常为出血性(即按压后不褪色),少数病人可伴有皮肤粘膜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极少数病人可出现胸水、腹水、血白蛋白下降、血液浓缩等登革出血热的表现,甚至出现休克(登革休克综合症)。发生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徵的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清楚,登革热病毒有四种型制,曾感染过一种型制的人士再感染另一型制的登革热病毒发生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的风险稍高,但并非必然。 卫生局呼吁市民如外游后2星期内出现高热症状,或即使没有外游史,但有高热和皮疹者,应尽快求医。而医务人员发现有登革热症状的病人时,即使病人已退热,亦应安排进行有关登革热的检测,无条件进行检测时,应安排病人转往仁伯爵综合医院或镜湖医院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