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干细胞研究新突破 助脂肪移植整容手术

MSC提高脂肪移植后的存活率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徐仁和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干细胞研究中取得突破,发现人胚干细胞经滋养层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着治疗效果,该细胞可望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通过促进脂肪移植而广泛用于整容手术。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国际知名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刊登。

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容整形手术当中,如肿瘤手术后面部和身体的修复整形,抗疤去皱治疗,乳房的重塑等。然而,移植后脂肪组织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而坏死和纤维化,移植物的存活比例介于25-90%之间。众所周知,人胚干细胞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以从成体组织如脂肪、骨髓和脐带中分离出来,这些MSC可以通过促进再生和改善血供来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但是成体来源的MSC依赖供体的捐献,有传播潜在病原体和突变细胞的风险。用患者自身的MSC进行移植,尽管不存在类似问题,但是自体能提供的MSC十分有限。相比之下,人胚干细胞具有来源无限和品质功能稳定的优势,可以通过分化为MSC而成为成体组织来源MSC的最佳替代品。

研究团队已在多种动物疾病模型上证实,人胚干细胞经滋养层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T-MSC)在小鼠和猴子的多发性硬化症、肠炎和关节炎模型具有显着治疗效果。T-MSC在野生型和糖尿病小鼠的皮肤损伤模型还能促进伤口愈合。T-MSC已获得中美专利,并完成临床前药效动力学研究和通过生物安全性。去年,美国食药监局(FDA)已允许T-MSC作为研究性新药(IND)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试验。

在本研究中,团队发现T-MSC能提高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并维持移植物的重量,与临床常用的基质血管成分(SVF)和成体来源的MSC相比,毫不逊色。该团队还发现T-MSC在移植后的24小时内,像胶水一样将分散的脂肪小粒聚集在一起,形成被囊膜包裹的移植物,并通过新生血管形成和脂肪细胞的再生促进移植物的功能重建。徐教授已就这项T-MSC的新用途申请了中美专利。

有关论文《人胚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促进脂肪聚集、分泌CCL2因子和动员巨噬细胞来改善脂肪移植》的通讯作者为徐仁和,与博士生Roma BORKAR和郑德锦,博士后王晓燕和研究助理李恩琴共同完成。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冠豪的博士生苗正强为该研究提供了生物信息分析的支援。此项研究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FDCT)(文件编号:095/2017/A2和0112/2018/A3)、澳门大学(文件编号:MYRG2016-00070-FHS,MYRG2017-00124-FHS和CPG2021-00031-FHS)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科研资助(文件编号:0008/2019/AFJ)。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