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今接获2例受关注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通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下称应变协调中心)表示,今(21)日接获2例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通报。

第1名患者为34岁女性,于4月5日在卫生中心接种了第2剂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4月15日晚上进行室内健身自行车运动约10分钟后,感觉双大腿无力,4月16日感双大腿疼痛,4月17日疼痛加重,4月19日前往科大医院就医并进行检查,4月20日验血结果显示肌酸激酶显着升高,转介至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就医并收入急症病房治疗,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目前情况稳定,肌酸激酶逐渐下降。

第2名患者为34岁男性,于4月18日在卫生中心接种了第1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4月20日患者开始出现左边咬力下降及左眼睑闭合稍差等症状,当晚前往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就医,诊断为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俗称“面瘫”,予以对症治疗后已离院,无需住院。

以上2宗接种后不良事件均为轻微事件,但因不常见,已交由“新冠病毒疫苖接种后不良事件评估工作小组”分析讨论。目前世界各地未发现横纹肌溶解症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人群高于一般人群,而贝尔氏麻痹症在接种人群中也没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较早前公布的另一宗接种后出现的贝尔氏麻痹症,经新型冠状病毒不良事件评估小组评定,事件和疫苗接种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不确定。

应变协调中心表示,横纹肌溶解症是指肌肉坏死释放出肌肉细胞成分至细胞外液及循环系统中,当大量肌球蛋白被释放出来,会造成肾小管阻塞,使肾脏功能失调。病因包括外伤、组织被压迫、肌肉过度疲劳、高体温症、药物和毒物、感染及电解质不平衡等。常见症状包括茶色尿、肌肉疼痛及无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及急性肾衰竭。贝尔氏麻痹症是由第七对脑神经(面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一侧面部肌肉突然无力或瘫痪,确切病因不明,多数病人在发病2周内开始恢复面部神经,多数病人3至6个月内可完全恢复;类固醇治疗可改善预后。贝尔氏麻痹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统计,过去5年本澳三家医院(仁伯爵综合医院、镜湖医院、科大医院)每年就诊的贝尔氏麻痹症的新发病人数占人口的比例合共为10万分之55至61,平均每月10万分之4.5至5.1。本澳至今共55,750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出现贝尔氏麻痹症的比例为10万分之3.6,发生率未见高于本地背景发病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后,发生任何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有时序相关(接种“后”发生),但不一定存在着因果关联性。接种后不良事件,分别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种疫苗后的红肿热痛、过敏反应等)、制作过程或注射过程失误引起(即程序错误引起)、注射反应或心理因素反应引起(与疫苗本身无关)、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后刚巧出现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会发生)、须经过专家分析寻找原因的个案。应变协调中心强调,接种后出现不良事件不等于疫苗的副作用,两者是不一样的,在专家未能判断事件与疫苗有因果关系之前,不能贸然判断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时会创建一个监测系统观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亦有一套严谨程序和标准,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关强度、特异性、时间相关性、生物合理性等。因应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开展,卫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苖接种后不良事件评估工作小组,由多个医疗专业范畴代表组成,当有接种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后,会分析及作出评估其因果关系,以加强澳门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监测和跟进工作。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