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认识毒品祸害


联合国於1987年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用以提醒人们要关注到毒品已是一个世界性且严峻的社会问题,并藉以加强人们认识毒品祸害,共同参与及支持禁毒工作。而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UNODC)将今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定为「毒品非儿戏」"Drugs are not child’s play″,以呼吁各阶层人士携手保护儿童,免受毒害。 按联合国最新的评估,约有2亿人(相当於5%)年龄介乎於15-64岁人士,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曾有一次滥用药物的行为。但关於我们的孩子(年龄由4至10岁)又怎样呢? 虽然孩子甚少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但不同年龄的儿童正受着药物依赖者或贩卖毒品的影向。那些工作或生活在极糟环境内的街童,那些在贩卖违法药物家庭里的子女,是极易受到伤害的。这些儿童不但受着他们不良榜样的影响,亦常身处在药物依赖者的暴力行为下。在某些情况,孩子失去父母而需由亲友照顾。在校内的情况亦是这样,青少年或朋辈亦会施压给孩童去尝试吸烟或喝酒,然后尝试大麻或其它药物。 因此UNODC今年特别提醒我们要保护孩子;父母、兄弟姊妹和其它的家庭成员应确定家庭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给儿童,以及让他们明白到药物带来的危害。老师和社会工作者亦应参与作为第一度防线,提供预防滥药教育和作出适当的劝喻及评估。例如,老师可提供一些关於滥药后对身体所能带来的伤害或就有关问题作公开讨论;其它的组识亦可参与保护孩子的工作;传媒、非政府组织或政府部门亦可一同参与,对抗毒害。 本澳近年毒品犯罪及有关滥药数据(摘自2005年禁毒报告书)
在过去五年,澳门司法警察局查获的毒品种类普遍仍以海洛英、大麻、摇头丸、氯胺酮(k仔)和冰毒为主。随着预防和打击青少年滥药工作的加强,一度盛行的派对药物已大为收敛,摇头丸由2001年起呈逐年下降。除了2005年查获一宗过千克的特大氯胺酮的案件外,氯胺酮从2001至2004年间同样渐见回落。但海洛英和苯二氮类药物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期间曾出现俗称「马」(或麻古)的新型毒品,同时发现高消费的可卡因亦有一定市场。
於2005年,司法警察局拘捕与毒品有关的疑犯共185人,当中涉嫌贩毒有83人,较2004年的78人微升;涉嫌吸毒的有102人,较2004年的198人大幅下降。2005年交司法鉴定化验所的毒品有海洛英约830克、大麻类约700克、「k仔」13,333克、可卡因5克、以及1,060多粒违禁药丸,当中大部份为摇头丸。 在全澳药物依赖人口统计方面,2001至2005年期间,平均录得每年约有600多名滥药人士(当中或有重覆计算者),包括自愿求助戒毒跟进个案每年平均有328人,监狱内有毒瘾犯人每年平均有280名,而新戒毒个案每年平均有90人。 近年,在整体戒毒求助者当中,仍以滥用海洛英为主,精神药物为次,约8成为男性成年人。针对新求助个案资料的趋势分析,发现多项重要的指标值得关注。诸如女性化、外来人口及新移民之比例有所上升,使用其它类别之毒品持续上升,以及滥药者戒毒动机仍然明显不足。 关於澳门吸毒者感染爱滋病毒/爱滋病(HIV/AIDS)的情况,在过去一直录得极低感染率,但随着近年加强为戒毒者及滥药者提供身体检查服务次数,发现患有传染疾病的吸毒者个案逐年增多。根据卫生当局资料,在2004年中报有18名吸毒者经共用针筒而感染HIV,录得历来最高数字,有关部门随即加强各项防治监控措施,竭力缓和HIV病毒在吸毒人群中扩散之趋势,至2005年新登记共用针筒感染HIV的个案下降至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