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社工局、卫生局协作预防低温症


鉴於近期本澳气温下降,温差变化较大,社工局和卫生局於1月9日下午举行会议,决定采取多项措施,在协助居民(尤其是独居及体弱长者)预防出现低温症、进行低温症监测、提供预防指引,以及个案转介等方面进行两局协作。 为能持续掌握冬季期间低温症情况,卫生局於去年12月在仁伯爵综合医院成人急诊室和儿科急科室开展来诊病人体温监测,每日通过资讯系统自动统计和报告低温症(体温低於摄氏35度)个案数。初步监测结果显示,不论气温高低,几乎每日均有低温症个案,而在寒冷的日子个案往往较多。2009年1月1日至8日,共录得27宗个案,全属轻度(摄氏32至35度),未有中度或重度个案。 为协助居民,尤其预防独居及体弱长者出现低温症,社工局除因应天气状况适时开放避寒中心外,亦与各个长者服务机构合作,进行系列的特别计划与加强措施,提高有关人士的警觉意识,并支援有需要人士。具体工作包括发放预防低温症指引与温馨提示,为长者服务机构人员举办多场的预防低温症防治讲解会、推动各长者服务机构加强对独居长者的关怀工作、与17间长者服务机构开展“冬日送暖义工探访计划”以及其他相关的宣传推广工作等。 低温症可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心律失常、肾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病者生命,病死率较高。 为此,社工局及卫生局呼吁长者、慢性病患者及其照护者和机构,在冬季期间应采取下列预防和照护措施,以保障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 (一)适当添衣——宜穿足够的御寒衣物,质料以乾爽、轻便、舒适、透气和保暖性能好为佳;不要穿得过份臃肿和紧身,以免妨碍血液循环和影响行动;若长者有失禁的情况,宜勤於更换已湿的尿片及裤子;要确保头、颈、手和脚部都温暖。 (二)家居保暖——保持家居环境温暖及空气流通,留意门窗及墙壁是否有破损,以致寒风从空隙中吹入屋内;使用电暖炉必须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电暖炉应远离门口、通道、或易燃物品;对热力感觉减退的人士,如糖尿病及脊髓病患者,不宜使用暖水袋及暖身器。 (三)御寒饮食——多饮用及进食热量较高和容易消化的热饮品和热的食物,如热奶、热汤、粥、粉、面和饭等;每天要摄取足够的水份;注意均衡营养,避免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的食物;避免酗酒。 (四)适当活动——尽量留在室内或有阳光的地方。如必须外出,要适当地穿着保暖御寒的衣物;避免长时间置身於寒冷的环境或寒风中;维持适量的运动量。 (五)保健防疾——定期作健康检查和依时覆诊;按时服用药物;按照卫生局的指引适时接种流感疫苗;密切监察病情,发现身体不适应迅速就医。 (六)留意天气——密切留意天气转变,尤其当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时,更应提高警惕,以防因严寒而引致体温过低。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设二十四小时查询天气服务(电话号码1311)。 (七)关怀增暖——家人及亲友应关怀和协助身边长者,鼓励及提醒长者作出恰当的御寒措施:若认识独居或患病的长者,请常致电或探访问候,多加关怀,使长者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