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真菌研究新突破 有助减低免疫力弱人群受真菌感染

研究获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微生物》以封面论文形式刊登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冠豪带领的团队在真菌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该研究重新定义了真菌孢子休眠,并揭示了真菌孢子在进入休眠期之前如何影响它们的致病毒力,从而帮助了解预防真菌感染的办法。这为免疫力弱的人群如新冠病患带来喜讯。相关研究成果在生物学领域备受瞩目,并已获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以封面论文形式刊登。

真菌孢子是引起致命性真菌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体,真菌孢子好比真菌的“婴儿”,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被大量生产,无处不在,一直被视为处于休眠状态,可以在空气轻易传播,抵抗不同的生存压力和长时间存活于苛刻的环境条件中,直至遇到合适的环境进行发芽生长。通常,真菌只充当“机会主义者”威胁免疫力弱人群的生命健康。而近两年新冠病毒(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使得每个人都受到真菌感染的威胁。例如,最近“黑真菌”(black fungus)令大量印度新冠病人失明甚至失去生命,而可致命的曲霉菌感染病例也在全球激增。鉴于目前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了解真菌孢子如何产生以及致病,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尽管孢子产生的过程已被熟知,但其如何建立休眠状态尚不清楚。研究团队对休眠孢子是否具有转录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惊讶,在母细胞上的孢子具有强大的转录活性,并能对环境作出应答,这与活跃生长的细胞极其相似。该发现对真菌领域关于孢子是休眠的一向认知提出了挑战。此外, 孢子内的生物资料,如mRNA、蛋白质等一直都被认为是由其母细胞传递而来的。该发现表明,真菌孢子即使在发育完成后仍未休眠,并且可以自行合成mRNA和蛋白质,从而对真菌孢子休眠的经典观念起到了革新作用。

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促使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下游实验。实验表明,从母细胞分离后,孢子便进入休眠状态。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还证明,孢子在飘散到环境前(即休眠前)的经历不仅会影响孢子内的生物资料合成,对它们在打破休眠后的生长、存活、毒力和毒素生产能力都起着“先知”的作用。整个研究揭示了真菌孢子在进入休眠期之前,可根据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在自身发育过程中高度“主动”地为未来做好准备。换言之,真菌孢子可以未雨绸缪丶防患于未然 (Fungal spores are future-proofed),也是《自然微生物》期刊所邀请的巴斯德研究所世界着名真菌生物学家Jean-Paul Latgé对是次研究专题报导的总结。值得强调的是,该研究对真菌休眠进行了重新定义。《自然微生物》对这项研究发现十分重视,并在八月月刊封面上以“Fungal dormancy redefined”为题介绍了这项研究。同时,这项研究发现在生物学相关领域备受瞩目,知名生物学公众号BioArt、科学网(ScienceNet)及Faculty Opinions也对该研究进行了报导和讨论。

是次研究的通讯作者为黄冠豪,其博士生王芳为第一作者。澳大健康科学学院的博士生Pooja Sethiya、郭淑慧和李昂,博士后陈盈盈、胡晓晖和高级导师陈凯玲,以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单细胞分析核心实验中心和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药物开发核心实验中心的成员也对这项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项目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檔案编号0106/2020/A)和澳门大学(檔案编号MYRG2018-00017-FHS和MYRG2019-00099-FHS)资助。研究文章及专题报导的完整版本可分别浏览https://rdcu.be/cnlx8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1-00946-4。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