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研究助开发新型抗癌转移疗法

DSC2/PKP1和VIM帮助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中成团、存活、并形成转移瘤的机制和信号通路。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教授罗茜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更多的细胞膜桥粒蛋白(DSC2和PKP1)来帮助它们在循环系统中形成细胞团,从而使得循环肿瘤细胞可以在血液循环中存活并具有更强的转移能力,为开发新型抗癌转移疗法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研究成果已于国际着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

当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后,绝大多数会在血液循环中死亡,而存活下的循环肿瘤细胞若能成功地形成转移瘤,则会造成9成以上的癌症患者死亡。因此,探究肿瘤细胞如何在血液循环中存活并形成转移瘤对于开发新型抗癌转移疗法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的微流体循环系统分离能抵抗流体剪切力的乳腺癌和肺癌细胞,并检测到这些被分离出来的抗流体剪切力细胞具有更强形成细胞团的能力和在小鼠血管中有更高的存活率及形成转移瘤的能力。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抗流体剪切力细胞中DSC2和PKP1的水平比亲本细胞高出4至5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高水平的DSC2和PKP1不仅能促进细胞团的形成,还可启动PI3K/AKT/ Bcl-2介导的信号通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高水平的DSC2和PKP1可以维持VIM的高表达,从而通过VIM来激活FN1/integrin β1/FAK/Src/MEK/ERK/ZEB1介导的信号通路来增加肿瘤细胞的转移性。DSC2和PKP1的高表达不仅增加了循环肿瘤细胞在血液循环和转移中的存活率,它们的高表达也可以在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肿瘤样本中被检测到,与较低的总体存活率和较高的癌症恶化度相关。相关研究发现为循环肿瘤细胞是如何在循环系统中存活提供了崭新见解,并显示DSC2和PKP1可以作为检测转移性循环肿瘤细胞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转移性肿瘤的新靶点。

是次研究的通讯作者为罗茜,其博士生黎扣扣为第一作者,另外3位博士生吴仁飞、周牧涯和童海波也对这项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项目由澳门大学(檔案编号:MYRG2018-00092-FHS)和国家教育部澳门大学精准肿瘤学前沿科学中心(檔案编号:FSC-2021)资助。全文可浏览: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g7265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