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大学者研讨深合区人才政策与科创产业

大合照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社会科学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与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联同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中衡智汇协会今(29)日举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才与科创产业推进建设研讨会",近20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人才政策、科技创新产业的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广东省政协常委、港澳台委员会主任廖京山认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深合区产业的选定需适合澳门,才能为经济多元发展提供支撑。广东省政协澳区常委、中衡智汇协会理事长杨道匡则指出,要使经济发展,人才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发展需双辙并行,人才政策和创新产业需并列先行。

澳大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澳门特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周昶行认为应配合国家政策,做一些适应澳门特色、澳门能做的事。澳门的定位应作为国家内外循环的交汇点,帮助国家吸引国际人才,解决一两个关键技术,并精准地挑选一些重点产业发展。他认为澳门的大学除了基础研究以外,接下来的重点是推动应用研究、技术转化,并在产业规划前期进行调研,除了了解自身优势以外,还要了解有甚么不能解决的问题、缺乏甚么关键要素,避免发展不合适的产业。

澳大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始人、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行政总裁余成斌认为,澳门在模拟芯片、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上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和经验,可以此作为基础在深合区建立相关企业。人才政策方面,需解决人才的落地困难,如两地税收、人才奖励、人才公寓、交通、社保等配套问题。短期来说,可引进其他高校的相关实习生;长期来说,要在深合区高校进行人才的重点培养。澳大中华医药研究院副教授、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春明就其在深合区产学研分享经验,他认为澳门在中医药技术上有优势和经验,可把研究成果如中医药成份、多糖体研究等转化为产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澳大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胡伟星认为,深合区的人才发展一是需招商引“智";二是要让人才能在湾区的多个平台服务,避免造成恶性竞争;三是吸引海外归来的人才,为深合区人才增量;四是藉项目、创业园、研发中心等载体聚集人才;五是创新制度,让通关便利、人才来去自由流动。澳大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根据澳门研究中心对大湾区和深合区的调研,指出即使澳门青年人认同湾区发展前景巨大,但在现实层面则普遍是观望状态,是「目标清晰,路径未明」,而且澳门人对湾区的发展前景受疫情等通关因素影响。她表示要优化人才政策,处理深合区人员的身份政策、人才安家等问题。产业创新方面,她以美国硅谷经验为例说明融资渠道的重要性,认为指出外地湾区有天使基金一类鼓励科创小企业同时让资本滚动,否则新型创科公司就难以起动。

澳大科技学院副教授黄承发建议发展“旅游+医疗"产业,深合区有大片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一些较为特殊的、拥有大型医疗设备的产业,并与旅游和养生产业联动发展。智慧城市、“旅游+医疗"作为有鲜明的产业,反过来可吸引人才。澳大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关锋认为,澳门的经济体量较小,因此需有精准的产业和人才政策。他认为科技因素可带动产业升级,也能把科技研究产业化,总体来说,要提高研究总量,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合适的产业。

广东省政协澳区委员也提出了不少现实问题和意见,陈美仪认为要有相应的职位空缺才能吸引人才,且深合区需建立明确的接口部门,协助企业落地。另一委员柯海帆关注深合区的企业落地问题,认为现在似乎有方向而无路径。委员马志达认为深合区是一个整体,澳门和横琴的政策需要同步出台,不能各自为政。委员李居仁认为深合区可以背靠大湾区,配合大湾区的产业链作出发展考量,不同地区间能取长补短、互补不足。

最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表示,会就“深合区创新及成功经验"、“大学到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目前需要的政策支持"三方面作出总结和汇报。他认为这次的座谈是一个重要平台,让澳门和内地的一众专家学者、政协、企业家可以互相交流,相信深合区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

是次出席研讨会的参加者有广东省政协常协兼港澳台委员会主任寥京山、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岑靖;广东省政协澳区常委梁树森、杨道匡、莫志伟;广东省政协澳区委员李从正、陈美仪、柯海帆、林燕妮、郑安庭、李居仁、马志达、朱海生、黄仁民、黄灿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行政总裁余成斌;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春明;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及副主任邓安琪、科技学院副教授黄承发、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周昶行、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关锋等。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