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第七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科学馆圆满举行 “一国两制”成功经验助构建本土知识体系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吴志良主席致辞

由澳门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以及暨南大学合办,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支持的“第七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5月20日在澳门科学馆会议中心圆满举行,会议以“‘一国两制’与澳门学”为主题,数十位研究澳门学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白冰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方军总编辑,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吴志良主席,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林玉凤主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历史学系夏泉教授,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林发钦院长,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林广志所长担任主礼嘉宾。

澳门基金会自2010年起先后与澳门大学等机构合作,定期举办“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除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齐鹏飞以及日本长崎大学荣誉教授冈恩(Geoffrey Gunn)作主旨发言外,来自各地各研究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推动澳门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长足进步。会议分设“澳门学视野下的政治与法制建设”、“澳门学与国家发展”、“中华文化主导下的澳门本土知识体系”、“澳门学与中国的区域学和地方学”四个专场,共发表24篇学术论文。

吴志良主席致开幕辞时称,“澳门学”应该是一套反映出澳门独特性的完整系统的宏观叙述及解释体系,加强其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推广,寻找具说服力的理论资源和应用路径,有助于学术界探索澳门、中国以及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方向和道路,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澳门建设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基地,有助于澳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用海外听得懂的方式讲好澳门故事、中国故事,引导海外各界通过认识和了解澳门,认识和了解“一国两制”的文明新形态,更加客观认识和正面理解当今中国价值和发展理念。

方军总编辑致辞时提到,澳门是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互通的“独木桥”,也是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第一扇窗”。多元共生的文明形态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为澳门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澳门学展现出鲜明特色和显着优势,一是在学科属性上,兼具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性质;二是在研究领域上,兼具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特点;三是在研究范式上,兼具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四是在知识建构上,兼顾本土知识与人类文明。正是上述特色和优势,塑造了澳门学旺盛的活力和持久的魅力。当前,澳门学方兴未艾,英姿勃发,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愿与国内外学界同仁一道,为开创澳门学繁荣发展新局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齐鹏飞教授以视像形式作主旨发言,探讨“澳门学”研究发展的成功因素以及“一国两制”因素如何成为“澳门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一国两制”文明范式为“澳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必须参照的历史坐标系,积极回应这一时代呼唤,将为“澳门学”研究创造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和学术发展可能。冈恩作主旨发言时表示,在澳门历史上,虽然长期以来有由行政当局组建的翻译团队,而且有设立翻译学校培养人才,但澳门本土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一直以来是由体制以外的个人、汉学家、精通西方语言的学者以至业余人士包办。这种双轨并行的现象使得澳门既成为跨学科翻译研究的试验场,也成为从事商贸和社会治理实践纵向研究的突出个案。

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总结发言时称,是次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涉及多个研究领域,与会学者分析了如何落实中央对澳门“一国两制”实践的新要求,澳门公共行政改革如何走向良政善治之路、澳门回归后政治共识局面的基本理论,亦受到关注。此外,学者亦从文化教育、历史等不同方面阐释了澳门本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喜的是,除深耕“澳门学”多年的资深学者外,是次研讨会还有不少中青年学者参与,说明澳门研究的队伍正日渐壮大。

研讨会上同场发布了《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第六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书由澳门基金会联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共收录论文33篇,分为四部份,第一部份为澳门学的学科建设与宏观思考,第二部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互动,第三部份为文化艺术与多元发展,第四部份为历史研究与史料整理。该书定价190澳门元,在澳门各大书店均有代售。

查看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