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澳门理工大学举办“传承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助力文化基地建设

澳门理工大学举办“传承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为配合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促进澳门文旅产业的发展,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于7月6日举办“传承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论坛以学术研讨与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演相结合,直观而生动地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彰显澳门文化的多样性。来自北京、山东、广东及澳门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的负责人、传承人,连同澳门理工大学的师生一百多人出席了活动。

“传承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开幕仪式于7月6日早上9时30分在澳门理工大学礼堂举行,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澳门理工大学校长严肇基、澳门特区政府澳门博物馆馆长卢可茵、澳门特区政府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梁安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丙中、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发钦、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王熹主礼。

林发钦致辞表示,澳门理工大学中西文化研究所长期致力于澳门历史文化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参与澳门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发展定位,期望举办论坛助力澳门文旅产业发展和人文湾区建设。经过长年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澳门理工大学的特色学术领域。多年以来,中西文化研究所一直积极协助本澳非遗社团搜集、整理、研究和保护非遗项目,向世界展现澳门非遗的独特魅力;邀请澳门众多工艺传承人参与口述访谈,共同守护文化传承的火种;出版了多种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着,翔实记录澳门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与多家媒体合作,传播相关内容,让澳门非遗文化深入人心;主持完成国家工信部编纂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澳门卷》的编写工作;透过与中山大学合作,成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目前正受文化局委托,开展为期两年半的“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研究工作”。展望未来,澳门理工大学中西文化研究所将继续加强与海内外学术界和澳门本地非遗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持续为澳门文化基地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学术力量。

开幕仪式上,区均祥和欧阳玉冰表演南音说唱、张霭橦表演舞蹈《洛水佼人》、“澳门人乐队”左文轩表演土生土语音乐、赵德兆演示了精湛的搭棚工艺及龙须糖创办人之子阮银钊制作龙须糖演示,众多传承人充分展示了澳门文化的多元魅力。

论坛上,澳门理工大学向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和澳门非遗社团负责人赠送该校出版的非遗图书。主题发言上,宋俊华主讲“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张士闪主讲“澳门鱼行醉龙节:从同乡同业情结到社会公共文化”,高丙中主讲“非遗项目与文化主题”及林发钦主讲“传承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澳门实践”。

查看图库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