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导航

天气炎热  卫生局呼吁居民慎防中暑


卫生局表示,地球物理气象局已发出黄色高温提示,预料本澳未来数日天气持续酷热,故此,呼吁居民注意预防中暑。

在炎热高温的环境中,当人体体温上升时,身体机能会自然地作出一些生理调节来降低体温,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数。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或直接曝晒于太阳下工作,同时空气潮湿或不流通,穿着不透气、透水的衣服,会使身体生理调节不能有效地控制体温时,便会发生下列不同类型的中暑现象:

1. 热昏厥:在高温下,表面皮肤血管扩张,使供应大脑及身体各部份的血液减少,引致晕厥、皮肤湿冷、脉搏减弱;

2. 热痉挛:身体过热大量出汗,引发体内电解质失去平衡,特别是盐份(氯化钠)的大量流失,肌肉会出现抽筋痉挛;

3. 热衰竭:处于高温环境中,身体流失大量的水份及盐份,影响心脏及血管功能,出现非常口渴、疲倦、四肢乏力、恶心、头痛、晕眩或短暂神智不清、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脉搏急速及微弱等征状;

4. 中暑高热:长时间处于酷热环境中,引致体内生理改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失去体温调节功能。患者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出汗,皮肤变得干、热、潮红、脉搏急速及微弱、呼吸亦逐渐加快、神智混乱甚至昏迷现象、体温可高达摄氏41度,若不及时替患者降温及进行急救,会造成不可逆的脑部损伤或死亡。

卫生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预防中暑:

1. 避免在酷热天气下作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如可能,尽量选择在早上或黄昏在户外活动;

2. 在户外活动时,应戴上阔边帽、伞及穿着浅色、宽松及通爽的衣服;

3. 避免在湿热环境下作长时间剧烈活动,在洗熨、厨房等湿热的工作环境,应使用风扇或把窗门打开使空气流通;

4. 在酷热环境活动时,必须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份,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或含酒精的饮品;

5. 不应长时间留在停泊室外的车厢内,特别应避免不慎将老人、幼童留在停泊在室外的车厢内;

6. 肥胖、年老、幼童、孕妇、产妇、病患者等,要特别注意所处环境需保持通风和温度适宜,避免在烈日下暴露过久。

卫生局表示,居民若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向医生求诊。若情况严重,应立即拨打999请求消防局将病人送医院治疗;在救护车到达前,尽快先将患者移往荫凉通风的地方或有冷气的房间,将患者头部放低,解松衣物,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要尽快为患者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或用冰块擦拭身体,或用湿毛巾包裹着患者身体,用扇拨凉、吹风扇,直至患者苏醒为止。另外,清醒而没有呕吐者则可每隔10至15分钟给予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矿泉水,但不宜给予含咖啡因浓茶、咖啡等饮品。



此页面有问题吗?

帮助我们改进GOV.MO

* 必填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