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澳门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卡莱尔堂(Clare Hall of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合办的首届“剑桥大学卡莱尔堂—澳门大学论坛2025”今(31)日在澳大举行,以“跨学科方法推进可持续发展:全球挑战的创新解决方案”为题展开深入探讨。澳大与剑桥还于论坛上续签卡莱尔堂客座研究员计划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合作。
论坛开幕式上,澳大校长宋永华致辞指出,澳大与剑桥卡莱尔堂自2006年启动客座研究员计划以来,已有23名澳大学者赴剑桥交流,成果丰硕。他强调,面对气候变迁、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跨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期待是次论坛成为东西方学术对话的桥梁。剑桥卡莱尔堂院长艾伦‧肖特(C. Alan Short)指出,是次论坛作为双方首度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盛会,既延续了长期合作成果,亦凸显整合多元视角与打破学科界限的重要性。他表示,未来将聚焦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此外,双方续签卡莱尔堂客座研究员计划合作协议,推动联合研究项目,深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协同创新,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迈向更高层次发展。
论坛设两场全体会议及三场分论坛。首场全体会议聚焦永续建筑与智慧城市,探讨低碳技术与生态恢复策略。会议中,艾伦‧肖特提出永续建筑需结合气候适应性材料与跨国合作,加速低碳转型。宋永华强调极端气候加剧城市能源系统负荷,并提出以大湾区案例实践虚拟能源储存与空调运行优化,降低热浪与能耗的恶性循环,倡导整合人工智慧与物联网技术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卡莱尔堂客座研究员李百战指出气候变化推升空调能耗,其团队研发“气候响应式建筑设计”并制定国家标准,推动长江流域节能项目。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卡莱尔堂客座研究员傅晓青分析智慧城市政策,实证显示城市数位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呼吁政府、企业与高校协同推动转型。
第二场全体会议则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分析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与绿色转型中的应用潜力。分论坛主题涵盖工程学、社会科学与教育及中国研究。20多位来自澳门大学、剑桥大学和重庆大学的学者发表前沿研究成果,激发跨领域思辨与合作灵感。论坛亦吸引一众澳大师生踊跃参与,现场交流热烈。
澳大与剑桥卡莱尔堂自2006年透过卡莱尔堂客座研究员计划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推动人才交流与跨学科研究,成果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