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持续有序开展内港区的重整规划,积极开展各项整治工作,当中包括短期、中长期内港区域水患整治,分段扩阔及整治妈阁至林茂塘路段,以创设条件於该路段推行公交快速通道计划,从整体完善区内生活及营商环境、交通、旅游配套等,达至活化更新内港区。 土地工务运输局基础建设厅厅长郭子昌、基础建设厅水力暨环境卫生处处长 余颖麟联同交通事务局交通规划处处长萧日鹏等一行,早前与果六坊会、下环坊会、草六坊会及沙梨头坊会代表会面,介绍内港区域水患整治工作的进度,以及妈阁至林茂塘段的公交快速通道的规划和相关前期工作等,并听取意见。 针对内港地势低洼,每当遇上风暴潮、暴雨及天文大潮,容易出现海水倒灌及水浸情况。特区政府成立了"内港区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门工作小组,研究内港水患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2012年初委托科研单位开展《澳门内港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分短期、中长期两阶段的执行方案。 短期措施方面,政府将由妈阁航海学校至近水上街市的林茂海边大马路海港楼定为内港防洪线,采取防洪措施。其中土地工务运输局负责的防洪措施是根据不同码头的情况,以建造及加高防洪墙、加装活动闸门等设施,阻挡天文大潮时海水越堤造成水浸的情况。局方已於2013年以内港26号及28号码头作为临时防洪工程的试点,2014年继续分阶段展开内港临时防洪工程,其中25至34 号码头将於第4季内完工,预计於2015年度完成全部内港临时防洪工程。中长期方案将以解决内港水患为契机,开展内港区重整规划工作,期望重新定位内港区域的发展角色,通过整体规划设计,从城市空间优化的角度,结合轻轨二期建设,打造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滨水综合带,优化旧区生活及营商环境,有助经济适当多元发展。 在交通方面,随着车辆数量持续增加,同时,自2011年巴士新模式运作后,无论在乘车客流量及巴士出车班次均有大幅上升,其中乘车人次方面已由旧模式时日均30万人次增至现时约53万人次,根据统计,现时本澳早、晚尖峰时段整体行车速度较2011年下降百分之三十。有见及此,政府有需要在路权及空间资源方面创造更多条件,让市民多选择公交服务。为推进妈阁至关闸公交快速通道计划,政府自2011年起分阶段进行妈阁至火船头街路段的扩阔及整治工作,及后会开展十六浦至林茂塘附近的相关工作,以创设条件先行落实妈阁至林茂塘段的公交快速通道。计划内会於河边新街、巴素打尔古街及沙梨头海边街部份路段设置时限性巴士专道,於早晚尖峰时段让巴士通行,其他时段则开放予公众使用,尽量将路段效益最大化。 配合公交快速通道计划,沿线如下环街、沙梨头、河边新街、筷子基等地相关路段的交通规划亦会有所调整,包括增加行车道、调整行车方向、调整泊车位、设置交通灯等措施。与此同时,亦正计划新增由林茂塘至氹仔的快速巴士路线,使服务范围幅射至离岛区。 坊会代表欢迎政府有序进行内港区的重整工作,,并反映每次暴雨区内商铺都担心会受水浸影响,认为相关短期措施只可作防洪作用,未能完全根治内港一带的水浸情况,长远应加设泵房及雨水涵箱,提升下水道的排洪能力;此外,就公交快速通道计划,坊会代表建议政府要尽快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加大透明度,让居民了解计划的目的,以及各阶段的施工进度;在巴士路线规划上亦要多听取居民意见,在新路线规划实施前后也要加强宣传,包括派驻交通辅导员於相关站点向居民作解说及指引。两局代表感谢坊会所提出之宝贵意见,并强调政府一直致力完善内港区内的生活及营商环境、交通、旅游配套等,并会与坊会及居民保持紧密沟通,因应实际状况适时作出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