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雜誌(中文版)第154期現已出版。
根據市政署分析,澳門的流浪動物主要來自於被飼主遺棄、放養及其繁殖的後代。多年來,市政署積極改善流浪動物的福利,為收容動物提供醫療及照顧,近年亦提倡「捕捉(Trap)、絕育(Neuter)、領養(Adoption)」(簡稱「TNA」)模式,又積極與民間動保團體合作的生命教育推廣工作。今期「專題」〈給流浪動物覓好歸宿〉邀請了市政狗房的獸醫和獸醫助理,介紹他們的工作日常、領養服務,分享有關流浪動物的動人故事。另外,亦隨民間動保團體走到校園,瞭解她們的理念和工作。
大健康產業是澳門特區政府重點培育的產業之一,隨着特區政府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營運的離島醫療綜合體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於今年底分階段啟用,〈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 開闢醫療旅遊新機遇〉專訪了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澳門醫院籌備辦公室主任李偉成醫生,向讀者介紹中心的籌備進度和投運的計劃。
澳門一直是中醫藥文化的傳承重地,澳門的高校也積極投入科研力量,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主任姜志宏會於〈產學研結合 共築中醫藥創新高地〉介紹實驗室的工作,以及對推動澳門促進澳門經濟發展適度多元和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
內地醫藥龍頭廣藥集團於2019年來到澳門設立國際總部,並開設了大型廠房。〈特區政府護航 助澳中藥名品出海國際〉專訪了集團負責人,介紹集團如何藉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之機,活用澳門中葡平台功能,順利將「澳門製造」的標籤貼到家喻戶曉的藥品上。
《澳廣視至愛新聽力》從1走到20,在這20年間培養及出產過不少歌手及原創歌曲,當中有些更已走出澳門,到不同地方發展音樂事業。〈《至愛新聽力》凝聚澳門樂壇 爆發「星・聲」力量〉專訪了頒獎禮幕後功臣之一的澳廣視電視製作科電視監製陳國威,回顧及展望節目發展。〈從1到20帶起澳門原創音樂〉專訪了4位代表着不同時期的澳門音樂人:杜俊瑋、李峻一、陳慧敏、馬檇鏗(Roberto),以他們自身的經歷,述說澳門音樂故事。
隨着社會朝向專業化和多元化發展,「生涯規劃」日益受到重視。澳門大學早前為40位擔任學生事務工作的教職員,提供全球職業生涯規劃師雙證課程培訓,讓他們掌握標準化的職業生涯諮詢流程及專業諮詢工具,日後能更系統化地為大學生規劃個人生涯,〈澳大教職員進修 助學生規劃職涯〉專訪了澳門大學副校長莫啟明及參與培訓的教識員,分享舉辦課程目的及成效。
長久以來,廣州都是澳門青年學子北上求學的熱門地點之一,成立於2021年9月的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提供學前、小學、初中及高中階段課程,〈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為灣區教育築夢〉專訪了總校長鄭景亮及數位師生和家長,分別介紹學校的「國際+」課程規劃,以及各人對在大灣區城市生活學習的期盼。
第19屆杭州亞運會舉行在即,將代表澳門出戰亞運射擊比賽的白錦賢和周楚善,於〈澳門射擊手備戰亞運 彈無虛發〉分享射擊路上的點滴及備戰亞運心情。中國澳門射擊總會教練楊敏儀介紹此運動在澳門的發展情況。
澳門IPSC總會是澳門唯一一個具國際實用射擊聯盟IPSC認可的地區分會,訓練過不少精英運動員,更曾取得國際賽冠軍。〈實用射擊賽 快狠準搶分〉請來實用射擊教練和運動員,分享訓練和比賽之道。
澳門半島曾有四座魯班廟,其中兩座現時仍然運作,另兩座已改變用途。首位取得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華人建築師呂澤強,會在〈澳門的魯班廟〉一文介紹澳門的魯班廟歷史及建築特色。
澳門現存多條以打纜業為名的地名。由資深傳媒工作者陳思國撰寫的專欄「記憶中的行業」,今期〈打繩纜絞結越粗壯 彈棉花挑鬆始溫暖〉細說昔日的繩纜製造業及棉胎店。
由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出版的《澳門》雜誌(中文版),是一本集時事、經濟及歷史文化等內容的綜合性雙月刊,內容豐富。流動裝置應用程式,除雜誌內容外,還設有快訊及短片觀賞欄目。
《澳門》雜誌(中文版)第154期在澳門文化廣場、星光書店、邊度有書、文采書店及各大書報攤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