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二○一三年的施政重點——
增進民生福祉,立足長遠發展 主席,各位議員: 以下請讓我向大家介紹二○一三年的施政重點。 特區政府堅持全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優先完善民生福利,秉承"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察社情,納民意,匯聚優勢,協調共進,與廣大居民齊心合力,建設澳門美好的明天。 一、構建施政長效機制,共建共享發展成果
特區政府努力不懈地構建施政長效機制,以實現民生綜合水平的持續提高。我們在促進整體經濟平穩發展,確保資源穩健投入的基礎上,加強建設具規範性、穩定性、長期性相配套的制度體系,結合適時的補充措施,穩步推動施政長效機制的各項建設。 (一) 加大資源投入,優先民生工程
特區政府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加大涉及社會保障體系、醫療、教育、住屋保障等領域長遠規劃的力度,發揮長效機制的效應和功能,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積極而又慎重地安排資源投入,務實而又前瞻地制定短、中、長期規劃。 社會保障長效機制
我們着重建設多種支柱、多層體系的福利架構。在社會保障基金方面,初步建成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 在加强制度建設方面,特區政府已頒佈了《社會保障制度》和《公積金個人帳戶》法律,以及《向公積金個人帳戶擁有人發放款項的程序》行政法規,未來還將草擬《中央公積金制度》法律和《中央公積金制度供款的繳納及款項的投放及監管》等行政法規。 在資源投入安排方面,為確保社保制度在未來一段時間的運作,政府已計劃在2013年和2014年每年向社保基金額外注資50億元,並在2015年及2016年每年再注資135億元,即未來四年將合共注資370億元。同時,考慮適度增加博彩毛收入中對社保基金的撥款比例,並繼續推動優化供款比例,促成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盡快協商調升供款數額。 在鞏固長期養老保障方面,目前,近九成60歲以上有供款並符合申領資格的人士已領取養老金。養老金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給付,目的是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養老保障。特區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以隨收隨付及社會保險原則運作,即通過當代的年輕人供款給社保,長者獲取福利,發揮跨代共濟功能的循環運作,為此,保持穩健發展,才可以有效保障居民的養老生活。穩固的養老保障制度,應由政府、企業及個人共同承擔,其中社保的供款和給付,尤其是和養老金之間的關係,是權利與義務的體現,政府將研究把敬老金納入社會保障範疇發放的可能,以有助於提高養老金與敬老金發放的行政效率。我們在多點支撐、多重保障的基礎上,使養老金給付水平能高於最低維生指數。我們全面評估社保制度的財政結構,探討調升供款金額的方案,以及增加政府注資的安排,建議明年調升養老金金額至3,000元。 根據中央儲蓄戶口制度規定,每名合資格的澳門永久性居民都可獲政府在個人帳戶注入10,000元啟動金,並分別在2011年及2012年向中央儲蓄戶口注入6,000元。開立戶口的長者,以及經批准的人士可提取戶口內的全部或部分金額。 廣大長者為本地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有責任關懷長者的晚年生活。特區政府成立了由社會工作局牽頭的跨部門研究小組,對長者醫療、住屋、退休保障等方面作綜合評估。政府鼓勵"家居照顧,原區安老",同時,不斷完善長者權益保障的相關法律法規,努力提供更多的安老服務。明年,我們將制定中、長期的長者服務發展計劃,讓長者"老有所依、老有所為"。
在社會援助方面,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建立短、中、長期相配合的經濟、生活和教育援助制度,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並配合就業援助計劃,讓受助人發揮才能,自立自強。 今年設立了最低維生指數的跟蹤觀察、定期調整機制,目前最低維生指數已調升至3,360元,明年1月將按上述機制再作調整。此外,我們已啟動對殘疾人士的評估和津貼發放工作,凡持有殘疾評估登記證的人士,都可享有免費衛生護理服務,並通過認真分析相關人士對服務設施的需求,制定康復服務發展計劃。 在社會福利服務方面,我們強化恆常機制的功能,完善資助制度,進一步與民間團體合作拓展多元化、適切的社會服務。 為加快改善社會設施的條件,預計2013年至2015年共有43間社會服務設施投入運作,預算約9.1億元,包括有兒童、青年、長者、家庭及社區、戒毒等範疇。同時,我們已計劃在新填海區預留土地,建設相關的社會設施。 醫療系統長效機制 政府確立"妥善醫療,預防優先"的衛生政策,繼續加大醫療衛生資源的投入,健全制度建設,完善醫療衛生設施,不斷優化基礎衛生護理和專科醫療系統;充分利用社區醫療資源,有效發揮政府、非牟利和私人醫療機構的力量,致力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保障居民的健康。 在初級衛生保健方面,目前,全澳居民享有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典範的初級衛生保健網絡服務,各區均設立衛生中心或衛生站,提供成人保健、產前保健、家庭計劃、兒童保健等超過十種服務;凡澳門居民,在衛生中心診療及由衛生中心轉介到仁伯爵綜合醫院進行輔助檢查,均無須繳費。 在專科醫療方面,隨着澳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長者醫療支出日益增加。本澳80%以上的公立醫院病人免費享有日漸完善的專科診治及康復護理。仁伯爵綜合醫院以急診、住院及門診形式提供22個專科診治及康復護理,包括為長者提供更適切的專科醫療服務。我們不但增加資源應對慢性疾病,而且完善送外診治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可被轉介到本地私立醫療機構、香港和內地接受診療。 在社區衛生資源方面,特區政府重視資源投入。現時接受長期資助提供醫療服務的非牟利機構已增至13家,提供醫院服務和一般的中醫、西醫、牙醫門診服務,受資助名額每年約50萬人次。 在醫療設施建設方面,特區政府已制定《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投入百億元資金,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套更有效的醫療體系,按短、中、長期計劃,興建離島醫療綜合體、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大樓及專科大樓,以及路環高頂傳染病康復中心;興建及擴建至11間衛生中心和2間衛生站。另外,在離島醫療綜合體建成前,增設了離島急診站及社區綜合病區,方便離島居民就近診治。各項醫療設施的擴建、興建及重建工程正加緊進行,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大樓擴建工程和氹仔新建衛生中心興建工程在2013年完成後,將有效地改善就診環境。 在公立醫院專科醫療輪候時間方面,特區政府高度關注醫院的分流工作,使有緊急需要的患者得到及時診治,並設法縮短其他人士的輪候時間。 醫療隊伍的專業水平,直接關係到本地區醫療服務的總體素質。政府將透過資源的投入和整合,加強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培訓和招聘;推動醫療人員的持續進修,鼓勵國際認證計劃和醫學科研;完善專業規範,推進醫療改革,以滿足未來的需要。 我們堅定執行今年1月1日生效的《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法律,大力開展控煙宣傳和執法工作,並加強與居民的合作,致力構建無煙環境。與此同時,繼續透過區域間醫療系統的合作,加強公共衛生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