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接獲1例麻疹感染的報告。病例為1名剛滿1歲的男童,於4月25日發病,出現發熱、咳嗽,27日出現全身皮疹,口腔粘膜斑,及有肺炎病徴,於鏡湖醫院留院治療。今日(6日)經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檢測為麻疹IgM抗體陽性。病例於發病前1周曾因肺炎於珠海市某醫院留醫1周,根據旅遊史及出現症狀的時間,列為麻疹輸入性病例。此為本年第1例輸入性病例報告。男童在澳門出生,因近期患病而沒有及時進行麻疹疫苗接種。男童目前已退熱,病情好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主要通過飛沫(唾液和痰液的微滴),但也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性的分泌物及受污染的物件。潛伏期通常為10天,可短至4天或長至18天。傳染期由出疹前3天持續至出疹後1周。以高熱(38℃以上),口腔粘膜斑(Koplik氏斑)、全身性的皮膚斑丘疹(超過3天),結膜炎,流涕和咳嗽等表現為特徵。通常皮疹於發病後第3天出現,最先見於面部,漸及頸、軀體及四肢,最後達手掌與足底,持續4至7天,疹退後有脫屑及色素沉著。常有白細胞減少。麻疹具有很高的傳染性。成人和幼兒患者病情較嚴重。任何季節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為最多。麻疹常引起肺炎,中耳炎等併發症,死亡率在發展中國家可達15%。罕見的併發症包括腦炎和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可在麻疹感染後多年發生,表現為漸進性人格改變、抽搐、運動障礙,並最終導致昏迷和死亡。 1988-1989年本澳曾發生大規模的麻疹流行,當時有超過600多名報告病例個案,並錄得至少2名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個案。此後通過加強麻疹的防疫接種措施,麻疹在本澳的流行逐漸受到控制。根據相關的數學模型研究結果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2003年本澳開始採用12個月和18個月接種共2劑麻疹-德國麻疹的程序,目前,本澳基本上達到消除麻疹的目標。 衛生局提醒市民遵照衛生局之疫苗接種計劃,定時帶子女進行預防接種:
盡量避免帶6 -12個月齡的嬰兒到外地旅行,這個年齡的嬰兒由母親獲得的抗體逐漸下降,而疫苗接種的效果又較差,是較容易感染麻疹的群體。如要將該年齡組的嬰兒帶到外地居住,應根據當地衛生部門建議的時程在當地接種麻疹疫苗。 幼兒應在12個月和18個月大接種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三聯針疫苗(MMR),任何1-17歲的未接種2劑含麻疹疫苗的人士,均應前往衛生中心接種,本澳居民可獲免費接種。 18歲或以上的居民如未罹患過或未曾接種麻疹疫苗,建議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特別是前往疫區旅行前。接種後約2周產生免疫力。一般來說,25歲以上的本澳居民,多已接觸該病毒且有免疫力。 根據其它國家地區的經驗,為防止麻疹在學校內爆發,衛生局已於2006年要求各大專院校檢查入學的學生(特別是外地的學生)是否已完成接種麻疹等疫苗接種。衛生局呼籲各大專院校遵守該項要求。 麻疹是強制申報疾病,任何醫生發現懷疑麻疹個案,均應向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為達到認證消除麻疹的目的,所有個案均應進行麻疹和德國麻疹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