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澳大鏡海人文論壇探討國際中文教學語法

劉樂寧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舉辦“鏡海人文論壇”,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劉樂寧以“教學語法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地位及其構成”為題發表演講,吸引眾多師生參與。

澳大人文學院助理院長鄺耀基致辭時指,中文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也是澳門的官方語言之一,學習中文有其必要性,同時面臨種種挑戰。因此,教學語法的新視角與新方法能為中文教學提供幫助與啟發。該院副院長李德鳳介紹了劉樂寧在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特別是中文教學上的重大學術貢獻。

演講中,劉樂寧首先從國際中文教育的“大學科化”背景出發,探討學科研究的本體問題。他指出,國際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語法所反映的中文結構及功能。根據構式語法,他重新定義“語法”,認為其是語言使用的反映與結果,而非一套抽象的規則,應以準確、簡明、實用為基本原則,教學語法亦應吸收語言學研究的前沿成果,並將其轉化為可應用於語言教學實踐的教學法。他用漢語動詞——“來”的三個構式舉例,指出漢語教學者需要講解不同語義角色等細微的語法問題。劉樂寧指出,教學語法應關注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習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學習者具體的語法偏誤。

在問答環節中,澳大師生分享具體教學實踐中應用教學語法的策略問題。劉樂寧表示,當前漢語教師的培養方案側重教學法、跨文化交際等方向,往往忽視漢語語言學本身,需要加強語言學本體的理解吸收能力,在理解語言學前沿成果的基礎上實現教學語法的轉化。澳大人文學院院長徐杰向劉樂寧致送紀念品,感謝他精彩的分享與深刻的見解。

這是“鏡海人文論壇”2024/2025學年的第三講。論壇每學年都會邀請不同領域的知名人文學者,與澳門師生分享前沿研究成果。過往的論壇主題涵蓋文學、語言學、歷史、翻譯、藝術等多個領域。

查看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