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組稿編輯的《澳門研究》第77期經已由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研究》以“研究澳門,服務社會”為宗旨,透過選編、刊登海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論文,薈萃各家學術思想,是推動和深化“澳門學”建設的重要陣地,深受海內外學界的關注。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該期特設有“澳門與抗日戰爭”一欄,選輯由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開展的同名口述歷史研究項目的相關成果,當中有該所所長林發欽為項目所撰的分析和總結,以及四篇由李成俊、冼為鏗、黃就順和劉羨冰四位戰爭親歷者口述、林發欽整理的訪談筆錄。這些珍貴的口述資料補充了以文獻和檔案為主的傳統歷史研究的不足,披露及協助重構了戰時澳門民眾的社會生活圖景,除以第一身記錄下戰爭所帶來的困頓與苦難外,更時刻提醒著人們珍惜現今的和平並勇於開創未來。 “名家視界”欄目專訪了澳門著名學者楊允中教授,回顧其多年的學術經歷與治學心得,尤其是對“一國兩制”系統理論以及在“一國兩制”背景下澳門的發展定位的把握和判斷。涂廣建、王森、陳章喜和稂欣則關注澳門與周邊區域的協作與融合:涂廣建撰文檢視《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關於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的安排》生效八年以來的落實情況和問題,並相應提出優化建議;王森應用PPP-UIP-RIP框架分析澳門幣與港幣的關係,探討兩地之間商品、金融以及實際資本市場的融合程度;陳章喜和稂欣則從人居環境宜居度切入,探索澳珠共建優質生活圈的合作前景和制約。“青年園地”則有楊源哲的《澳門與廣東長者教育之比較與啓示》和張博一的《論國際法中對抗措施的均衡性原則》兩篇文章。 該期的“澳門學”欄目主要聚焦澳門在東西方交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清代美國與澳門關係。其中徐藍細說晚清美國人在澳門的貿易和傳教活動,是中美早期關係的重要聯繫;何思兵通過觀察晚清美國商人、傳教士和外交官等形成的社群形態,揭示其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湯開建、顧鈞、冷東和阮宏則分別考證了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檔案、美國傳教士衛三畏的書信、美國“太平洋商人號”商船信件等文獻史料,帶出18至19世紀美國社群在澳門的諸多訊息,推進了對早期美國與澳門交往情況的瞭解和研究。該期並刊有執行主編林廣志所撰的《澳門學視野中的地域文化建構──評〈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澳門卷〉》一文,評介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主持的大型文化叢書──《中國地域文化通覽》中的澳門分卷,認為它“是一部文獻豐瞻、意蘊深厚、論斷精審的近代澳門文化百科全書”,“在澳門學術發展史上無疑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和價值”。 第77期《澳門研究》定價澳門幣80元,澳門各大書店及香港均有代售,該期的電子檔亦已同時上載至澳門基金會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http://www.macaudata.com),歡迎讀者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