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PISA之父”講座啟示深刻 教育界獲益良多

老柏生向Andreas Schleicher部長致送紀念品

踏入21世紀,現代科技給全球帶來重要變化和持續競爭的局面,教育也應與時並進,在知識與科技急速發展的新時代,教學人員須增進專業的知能與精神,放眼世界,致力培養具有未來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PISA之父首次來澳 演講座無虛席

教育暨青年局為加強澳門教育界對國際教育發展新趨勢的了解,邀請了享譽全球的國際級評核專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部,有“PISA之父”之稱的Andreas Schleicher部長首次親臨澳門,於2018年6月2日(星期六)下午五時至七時在教青局仲尼堂作專題演講──“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ir Future, Not Our Past”。出席是次演講的人員包括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及該局主管、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教學人員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澳門大學PISA中心人員,以及學校校長或代表等近200人。

Schleicher部長運用PISA 2015的各項數據,向與會者分析和比較澳門與其他國家的研究數據和教育現況。

學習內容宜深入精準 時間重專注不重長短

學習方面,Schleicher強調教學內容要深入精準,不需要教授大量繁瑣及乏味的課程內容,學習時間也應重專注不重長短;深度的教學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及發展論證、思辨和創意思維等能力的關鍵,且有助整體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難能力,相反過度的牢記和操練對學習的動機、興趣和效果有負面影響,然而,掌握一定的記憶策略,附以對知識的理解和合理運用最為重要。

師長的關心有助提升學生學習表現

PISA 2015的學生生活滿意度數據顯示,老師和家長的正面支持,學生與同儕的良好關係,以及參與有益身心體育活動的頻率等,均直接且正面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生活滿意度;反之,沉迷互聯網會導致社交支援薄弱、對學業產生焦慮和生活滿意度下降。因此,Schleicher建議學校和家長要積極關心孩子的生活素養和幸福感,讓他們能從小身心健康成長。

習效果誰較優原來大班勝小班

Schleicher在分析PISA 2015班級規模、師生比和科學成績之間的關係時發現,就讀大班學生的科學成績不一定低於小班的學生;進一步的分析結果發現,就讀每班約25人(小班)美國學生的科學成績卻低於每班約45人(大班)的中國學生,原因除了學生在大班能有效互動和互相學習外,亦因為中國教師有更多課堂教學以外的時間參與教學研究和培訓,並能把有關學科知識和教學技巧應用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從中獲益。Schleicher強調班級人數下降無助培養高水平學生,反之,教師的積極性、專業能力、教學技巧,以及帶動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才是關鍵。他又稱,要培育高水平學生,家庭、學校、企業、社區和政策制定者必須擁有共同願景,因此,學校須透過不同的途徑和資源,加強跨專業和文化的聯繫,為學生創設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優質的教與學協同效應。

OECD倡導個人與社會幸福感 為2030年學習目標

為積極配合社會和教育的未來發展需要,OECD倡導把個人與社會的幸福感作為2030年的學生學習框架目標。Schleicher稱學生除了掌握知識、技能、體能與實務三大關鍵能力外,還要學會承擔責任、調和緊張關係和解難、與人合作,以及創造新價值等軟實力。部分OECD成員國為準備2030年達至個人與社會幸福感的目標,已開始檢視及對比現行初中課程與OECD的2030學習框架。他舉例分析和比較不同成員國學習內涵和課程領域的側重點,並強調與人合作是學生未來不可或缺的能力,並鼓勵家長和教師要推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與人合作和培養重視及尊重別人的態度。

Schleicher部長在接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為澳門教育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啟示,讓與會者深入反思教育的意義。在答問環節中,參加者踴躍提問,就如何優化學校發展與家長教育工作,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提升學生創意思維、數碼閱讀及後設認知能力等內容與Schleicher部長交流,專題講座在熱烈的問與答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查看圖庫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