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二○一九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 — 二. 深化城市建設


(一)增強應急處理能力,加強安全城市建設

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的職責。自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後,已啟動18項短期措施和12項中長期措施,在中央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社會各界團結協作,特區政府總體部署,相關工作在應對今年超強颱風“山竹”的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推進《民防綱要法》的立法程序,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明年發佈及實施《澳門防災減災中長期規劃(2019-2028)》。推動巨災保險制度建設,擴大保險覆蓋面,爭取年內出台相關方案,並啟動投保的招標工作。

健全防災減災軟硬件設施,強化人員專業培訓,持續優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發佈網絡,運用先進科技全面提升民防資訊傳播效率。加强重大事故監測能力和預測預警能力。

以防為主,保障供電供水安全:強化區外供電保障,明年建成粵澳第三條輸電通道,增加本地發電能力,改善低漥地區供電設施;完善供水系統,明年建成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加快建造石排灣淨水廠、九澳水庫擴容工程。

通過工程建設和維修清理等方式,綜合治理水浸,提高防洪、防潮的能力,包括推進內港擋潮閘建設,加快在低漥地區建造防洪牆,加速建設內港雨水截流渠及雨水泵房,北區部份雨水溢流管道建設預計在明年雨季前完成,推進路環西側防潮排澇規劃;加強清除河床淤泥,疏通排洪出水口,重視對渠網的保護、清理和重整。

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明年,繼續完善城市避險疏散體系和救災物資儲備體系;規劃和健全社區義工隊的分佈、組建和培訓;優化公共安全科普教育,建立應急教育課程體系,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非高等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

優化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全面提升大型公共衛生事件的綜合應急能力。重視食品安全及其監管,加強宣傳和嚴格執行災後食品及垃圾的正確處理,不斷提高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

鞏固多層次、多功能的安全城市系統。優化社區警務,提高紀律部隊人員素質,增強執法效率和能力。加強區域安全合作,推進大灣區在預防應對重大事故的互動,強化各種跨境罪案的情報交流和分析,打擊及預防各類犯罪活動,全力維護特區的公共安全。

(二)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全面建設智慧城市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首要動力。政府強調以國際視野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通過頂層設計和總體佈局,建立完整及有層次的科研和科技創新機制,健全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成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並下設“科技創新和智慧城市工作小組”。制定《鼓勵科研創新稅務優惠制度》,爭取明年進入立法程序;啟動科技創新發展策略研究,確定科技創新的戰略定位。

明年,加大對原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並向兩個新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一次性啟動資金。為在澳青年科研學者,以及參與科研項目的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提供資助。

展開多方面研究,包括支持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援機制及資助方式;加強支持重點領域,例如中醫藥、芯片、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太空科學與深空探測等;優化高端科研人才的引進機制和相應的監察機制。

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爭取在本地合辦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區域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使用,參與構建區域性的協同創新平台。優化雙創支援政策,鼓勵創業團隊創新進取。充分利用澳門“一中心、一平台”的定位優勢,融入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共同打造國際化的創新型城市。

深化各範疇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推進智慧城市相關的教育、培訓和推廣,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推動大數據在政府治理、城市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應用。政府專有雲計算中心明年完成改造工程並投入使用。

推動智慧政務,構建數據開放服務平台,拓寬數據資源的共享增值和創新應用。明年跨部門公共服務電子化將由70項增至90項。推動電子支付服務多元化和擴大使用。促進更多牌照申請和行政服務電子化,實現飲食牌照續期電子化。

加快智慧警務,明年建成應急指揮應用平台,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統籌協調能力。推進智慧交通,優化交通運行管理、公交配置和協調道路工程,提供智慧出行服務。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為醫療政策和服務,以及旅遊決策等提供更科學的數據支撐。

開展部署5G網絡前期工作,推動電信營運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信網絡及服務匯流制度》的立法工作,實現三網融合,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流動網絡服務。

(三)統籌規劃交通治理,增強出行便捷舒適

政府高度重視居民對改善交通的迫切訴求,致力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統籌安排,綜合治理交通。

積極落實“公交優先”政策。持續優化巴士路線網絡,重整和完善巴士站點;關閘地下巴士總站將於年底重開。

新的100部普通的士和200部特別的士明年陸續投入服務,明年再公開競投150部普通的士,預計的士總數可增至2,050部。《輕型出租汽車客運法律制度》正在立法會細則性審議。

推廣綠色出行,完善步行網絡,加強道路綠化和美化,營造舒適便利步行通道;加快推進空中走廊的建造,有序改善舊式行人天橋便利行走的條件,實現無障礙通行。

加緊輕軌的籌建和測試工作。氹仔線將於明年通車,還正在興建連接氹仔與澳門半島的媽閣站,以及其交通樞紐工程,並已開展連接石排灣線的工程;探討東線連通氹仔客運碼頭、新城A區和關閘的可行性,並研究新城A區連接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外港碼頭的方案。《輕軌交通系統法》已提交立法會審議。成立輕軌運營公司,負責輕軌系統建設及營運。

盡快啟動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建設,推進第五條通道的專項研究及初步設計。

利用海域研究拓展海上新航線。跟進適度開放基地航空公司市場的工作,推動落實澳門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

發揮港珠澳大橋通車效應,擴寬本地物流業發展空間,完善交通配套,優化交通管理措施,切實解決接駁道路擁擠問題,助力大灣區人流、物流更便捷流動。

(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加強生態教育,推廣使用綠色能源,強化全社會的環保意識。

構建綜合治理移動污染源的機制,透過環保教育、污者自付等方式,改善生態環境。鼓勵減塑行動,引入膠樽回收機,爭取明年完成《使用塑膠袋的限制》的立法程序。

加快環保基礎建設,落實《澳門污水處理設施總體規劃》,啟動優化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及其營運保養,明年完成路環污水處理廠升級的設計。持續推動電動車的使用,實現在全澳設置200個充電位的目標。

政府將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撥出15,000平方米,供本澳回收業界競投使用,作為紙張、塑膠及金屬三類廢物出口前的預處理場地;另外,劃出一幅30,000平方米的土地,興建廚餘集中處理設施,以處理每日廚餘量百分之五十或以上為目標。同時,推出“廚餘回收先導計劃”。

增設綠化休憩空間,展開山林生態修復,優化並延長步行徑和單車徑。

落實《粵港澳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合作協議》,與其他城市聯手改善區域內空氣質量。已開展廢舊車輛轉移至廣東處理的試運,明年將有序擴大相關工作。

(五)匯聚中西人文精華,打造多元文化名城

多元文化是澳門的一大特色。澳門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具有以中華文化為主流、東西方文化交融共存的鮮明特徵。

推進文化傳承教育。着力開展歷史文化研究和傳播,加強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自豪感。

推行文化普及和藝術教育,鼓勵本地原創藝術,大力培養本地各種文化人才。不斷豐富文化設施佈局和居民文化生活。明年,冼星海紀念館、石排灣圖書館等文化場館陸續落成。

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增強澳門文化軟實力。加強區域文化合作,擴大國際文化交往,提升澳門文化形象。

健全文物監測機制,加快編制《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保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提高文物保護的專業水平。

廣大土生葡人和旅居澳門的葡人,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政府充分尊重和保護他們獨特的文化、習俗及合法權益,支持他們與廣大居民一道,共同參與特區建設。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