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導航

二○二○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三、2020年施政重點 (1)


(一)抗疫情保穩定,疫後提振經濟

因應疫情衝擊,發揮財政調節手段的作用,採取逆週期調控措施,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開支,減稅費,擴投資,以實現“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目標。在財政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依法適度動用財政儲備。因此,今年將是回歸以來第一個赤字財政預算的年度。政府應對疫情的相關開支將超過500億澳門元。

在抗疫期間,通過增加財政開支和減免稅費等措施,協助企業和僱員渡過疫情難關,保存市場主體的元氣和活力。當疫情稍為緩和後,政府加快審批200多項與民生和市政相關的中小型工程項目,使受疫情影響的本地中小型建築公司及僱員能儘快復工。同時,推出“街區美化支援工程”,創造就業機會。

為促進經濟復甦,疫後提振經濟,着力採取如下措施:

一是適度加大公共投資。重點加強城市交通、公屋、政府設施等工程建設。澳氹第四條跨海通道將動工興建。開展輕軌東線建設方案諮詢,儘快啟動連接氹仔E區經過隧道至A區輕軌線的設計論證工作,與橫琴口岸接駁的輕軌線工程在完成設計後將儘快展開施工程序,石排灣線主體工程將儘快招標後動工,媽閣站工程進入結構施工階段。A區B4、B9和B10經屋地段開始進行招標施工建設。加快進行A區詳細規劃,根據原功能規劃進行公屋設計及施工,並展開道路網及共用管道的施工設計及招標後施工。加快推進都市更新進程,黑沙環P地段置換房屋和暫住房屋及相關基建工程儘快開始施工。山頂醫院公共衛生專科大樓上蓋工程及海關總部大樓的招標施工已經展開,治安警察總局大樓與特警隊大樓招標後即開始施工。開展氹仔客運碼頭部分設施改建為第二候機樓的工程,減少原機場超負荷的狀況而有效利用氹仔客運碼頭的功能,並將有序展開氹仔碼頭發展成船運、空運、直升機運輸的綜合體的工程,以配合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澳門城市總體規劃於今年內進行社會諮詢工作,而根據總體規劃編製的專業意見,對政府辦公用地及澳門未來商業圈的發展進行總體研究,待總體規劃通過後再推進相關建設工作。啟動三級法院大樓設計工作。

二是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復甦。博彩旅遊業受疫情衝擊和影響最大,進而影響相關行業。“一業興,百業旺”,加強協助博彩旅遊業渡過疫情難關,繼而恢復遊客正常來澳,恢復市場的生機和活力。當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後,在主要客源市場,特別是鄰近地區加強旅遊推廣,推出旅遊鼓勵計劃,拓展客源。將旅遊局納入經濟財政範疇,更好地推動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適當時候請求中央政府恢復內地赴澳旅遊簽註審批,增加自由行城市,並與廣東省協商放寬廣東居民赴澳旅遊簽註政策,恢復旅遊業發展。在疫情基本穩定而內地赴澳簽註尚未恢復之前,推行澳門居民“本地遊”和“橫琴及鄰近地區遊”等旅遊活動計劃,加深澳門居民對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和景點以及橫琴的認知。增加舉辦節慶盛事,推行有關獎勵措施,鼓勵鄰近地區居民來澳旅遊和消費,特別是鼓勵留澳過夜消費。逐步恢復澳門旅遊業的活力,維持導遊、司機及相關就業人員的生計。

三是鼓勵私人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對外招商引資工作,主動“走出去”推介澳門的優勢,做好項目推介,引進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產業和項目,支持有意開拓國際市場的內地企業在澳門設立境外總部。對有利於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新興產業和項目,在土地、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完善營商環境,加強跨部門招商引資協調工作,讓外資“想進來、落戶快、留得住”。同時,採取相關政策措施,促進私人投資。政府加快私人投資項目和工程的審批工作,並予以積極的配合。

四是扶助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本澳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經濟適度多元、提振經濟活力、優化就業結構及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鑒於疫情對中小企業衝擊和影響較大,政府出台了系列措施,加大力度予以扶持。透過調整“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和“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修改“中小企業援助計劃”和推出“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以及系列減免稅費措施,紓緩中小企業困難,協助企業渡過難關並在疫情後儘快恢復發展。同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簡化證照申請手續,優化外地僱員審批工作,切實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的困難。推動中小企業與博企及大型企業“以大帶小”協同發展。配合商界研究設立中小企業風險基金,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協助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業務,推進電子支付普及化。鼓勵企業進行技術、管理和制度創新,支持企業自創和推廣“澳門品牌”。同時,也期望企業面對逆境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不斷提升競爭力。

(二)推進行政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我們將堅定而有序地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不斷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推進與“一國兩制”實踐相適應的特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政府管治效能和服務水平。其目標是建設一個廉潔、高效、便民、便商的現代服務型政府。其核心是提升公共行政效率,切實增強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樹立“一切以市民利益為依歸”的理念,端正服務態度,摒棄官僚作風。

憲制問題是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中的根本問題。我們將廣泛聽取意見,凝聚社會共識,以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為共同憲制基礎,深入務實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

公共行政改革不能停留在過去那種翻來覆去的部門分分合合,而必須進行部門功能性的整合,借助新的信息技術和手段,運用大數據,打造“數字政府”。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的基礎與前提。

按照“先立後破”的策略,以“整體性、精準性和穩妥性”為原則,加強公共行政改革頂層設計,制定整體改革規劃。近期改革的重點是:理順公共行政授權體制,完善政府組織法體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政府不同層級的部門職權;加強司級機構決策和監督職能,優化部門架構設置,考慮先行整合經濟、旅遊、教育、新聞等部門;強化和改善跨部門合作機制,提升跨部門合作成效,建設有效的政務協作制度,對於跨部門的重大事項,透過行政長官與司長的政務會議協調解決;完善官員問責制度,明確公共部門及相關領導的權責,構建可操作的官員問責制度;優化公職招聘制度,全面改革公務人員的入職招聘流程,逐步建立既有效率又能保障質量的公職招聘制度;提升公務人員培訓成效。利用大學的教學資源,為公務人員開辦具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增強專業能力、應變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探索實施公共部門領導和主管橫向調動機制,建立適應性強和高效精幹的施政團隊;完善諮詢機制及其組織體系,提升社會參與度和政策諮詢成效,充分發揮社團在特區治理中的作用。推進政府基金和公共資本企業機構的優化整合。

推進澳門特區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法律理論研究,完善法律位階制度。完善憲法和澳門基本法在特區的實施機制。以政策為導向,完善立法統籌機制建設,加強立法規劃,改進立法技術,提高立法質量,深化法律改革,優先制定和修改與經濟民生相關的法律法規。拓展對外司法互助工作,推進區際及國際法務合作,加強粵港澳公共法律服務合作。維護司法獨立,優化司法官培訓機制,促進司法效率不斷提升。

加強公帑監管。第五屆政府在就職之日就設立了“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加強對公共資本企業和自治基金的監督,以確保公共資產的安全與效益,促進公共財政投資的保值與增值。研究制定優化基金資助審批制度的相關法規等,啟動公共資本企業法律制度的草擬工作,務求公帑運用和管理透明化、規範化和制度化。

(三)精準紓解民困,切實改善民生

政府在延續原有惠民措施的同時,將根據相關機制,對金額作出相應的調升。政府因應疫情有序採取系列紓緩民困措施。2020年度現金分享計劃提前於今年4月份實施;調升2018年職業稅退稅百分比及金額上限,提高本年度職業稅可課稅收益的固定扣減比例至30%,豁免居民擁有的居住用途不動產2019年的房屋稅;補貼全澳居民住宅今年3月至5月的水電費,在本年度醫療補貼計劃中,向每名澳門永久性居民多發1次600澳門元醫療券,對獲得社會工作局經濟援助的弱勢家庭多發2個月援助金。向每名居民分兩期發放共8,000澳門元的消費補貼,紓緩居民疫情困難,促進本地消費。之後再視乎疫情發展情況,考慮是否再採取相關措施。

因疫情在全球擴散,鄰近地區出入境管控措施進一步升級,導致本澳經濟和居民生活深受影響。為此,政府透過澳門基金會設立一項100億澳門元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對受疫情影響而在生活或經營上有困難的澳門居民、僱員和企業提供援助。

與此同時,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致力解決居民普遍關心的住房、交通、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問題,持續優化民生建設工作。

加快公共房屋建設,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條件。加快公共房屋審批和興建,以增加供應量。根據實際需要推出經屋供應,落實新城A區公屋建設,其中B4、B9 和B10地段3,011個經屋單位將動工興建,繼續推進慕拉士社屋、台山社屋、望廈社屋工程,偉龍地段第一期公屋開始進行設計。合理構建置業階梯,回應不同收入居民,特別是“夾心階層”、青年人的住房需求。夾心階層住房定義交予社會進行公開諮詢後進入專項法律起草工作。長者公寓進入研究設計階段,並開展研究專項法律的起草工作。根據首輪諮詢的意見,儘快完善都更法律草案,並儘快提交立法會審議。儘快完成修訂《經濟房屋法》,經屋始終保持經屋的性質和用途。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內部和對外交通網絡,緩解“出行難”的問題。落實“公交優先”政策,解決巴士合同到期問題,優化的士運營管理。加快推進輕軌建設,完善輕軌與巴士相輔相成的集體運輸系統。逐步構建無障礙及便捷的步行環境,鼓勵步行和綠色出行。

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優化醫療衛生制度,加強政府醫院與民間醫療機構合作,完善醫療設施,加強培養醫護人才,提高醫護人員素質。加快離島綜合醫院建設,下半年啟用下環衛生中心。協助合資格的本澳居民加入內地醫保。

致力透過綜合性的政策措施,為居民提供更優質、更多元的社會服務和保障。優化各項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加強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完善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推動中央公積金制度逐步由非強制性向強制性過渡,妥善運用公共財政盈餘,確保社會保障基金長遠穩健運作。

在增加對長者支援和照顧的同時,加強研究和籌劃應對人口老化問題的政策措施。籌設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及失智症綜合服務中心,增設長者日間中心,優化獨居長者支援服務,研究建設針對有一定經濟條件而需要得到照顧的老年人的長者公寓。

優化康復政策,推廣社區共融。支持殘疾人士進修和就業,優化無障礙環境建設。推行照顧者津貼先行先試計劃,支援有特殊困難的家庭。加強保護婦女和兒童權益,推動落實家庭友善政策,強化跨代共融的家庭關係,讓家庭成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積極協助婦女發展。

加快修訂和制訂勞動法律,依法保障本地僱員權益,健全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構建和諧勞資關係。透過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應疫情採取措施,保障僱員基本生活。有效開展“帶津培訓”和“以工代賑”計劃,向受疫情影響而過剩的人資提供“在職培訓”。完善外僱退場機制,切實保障本地居民就業權益。加強統籌和完善職業培訓,提升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成效,鼓勵居民考取技能證照,提高職業技能和競爭力,促進本地僱員優先就業及向上流動。



此頁面有問題嗎?

幫助我們改進GOV.MO

* 必填項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