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服目前傳統製劑普遍存在的靶向遞送效率低、特異性差等問題,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王瑞兵課題組和蘇州大學鐘志遠課題組合作,首次提出“超分子細胞”的概念(即合成受體分子修飾的細胞),以超分子作用構築細胞搭便車式給藥系統用於炎症疾病,極大的提高了藥物靶向遞送效率並取得高效的治療效果。
相關研究成果以“生物正交超分子細胞偶聯體用於靶向搭便車藥物遞送”(Bioorthogonal supramolecular cell-conjugation for targeted hitchhiking drug delivery)為題刊登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之一的《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該期刊是愛思唯爾(Elsevier)旗艦期刊。
目前傳統藥物製劑、納米製劑以及人工合成的靶向製劑對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的治療效果不明顯,與血液循環過程中免疫系統的清除作用、到達病變組織前的生理屏障作用以及對病變組織較弱的靶向選擇性等有關。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作為生物體內“自我”成分,將細胞作為藥物遞送載體則具有許多天然的優勢,如優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網狀內皮系統逃逸功能。
除此之外,不同類型的細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免疫細胞的炎症趨向性和幹細胞的歸巢作用等,這些不同生理功能也賦予了相應細胞較強的內在靶向驅動力。但是目前關於利用細胞作為藥物載體的相關研究較少,且當前的基於細胞的藥物載體的構建方法也存在構築方法複雜,穩定性差等缺陷。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獨特性地根據疾病的炎症特點,選擇具有炎症趨向性的巨噬細胞作為遞送載體構建超分子細胞偶聯體搭便車給藥系統,可逃避免疫系統的清除,協助穿透機體生理屏障,實現了對炎症性疾病(以小鼠急性肺炎為例)靶向遞送中藥小分子斛皮素並取得了高效的治療效果,為炎症性疾病的靶向遞送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論依據。
此項研究獲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121/2018/A3和 0007/2020/A)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檔案編號:21871301)資助。澳大副教授王瑞兵和蘇州大學教授鐘志遠為文章的通訊作者,澳大博士生高成、研究助理成謙和碩士生韋健文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澳大李銘源教授亦為本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研究詳情可參閱: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2157